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八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参与

    张金刚

    ①转眼,那个曾可对她呼来唤去、吆五喝六、啰哩啰嗦的小孩,长大了。对此,她表现出的不耐烦、不认同、不服从,让我一时无所适从。故而,慢慢收起了我的所谓权威,温和起来,只远远地跟随。

    ②平时,她住校,我工作,相忘于日常忙碌,鲜有交流。得闲,想起,我微信问一句:“吃饭了吗?”片刻,她回一句:“吃了。”我追问:“吃的啥?”好久,她回一句:“米饭、炒菜。”我意欲再叮嘱: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天凉加衣。可刚打好字,马上删了,只说:“好。”她也“好”。继而,无话。

    ③她主动联系我的时候也有。往往先发个“裂开”表情,再截图“收费通知”或“钱包余额”,之后满是可怜地说:“请父亲大人赏赐金币。”我对着屏幕“呵呵”,心想:缺钱了,就不高冷、傲娇了。我马上回复“耶”,随即超额转账。她随即收款,“跪拜”“作揖”,就闪了。一段时间,不再联系。

    ④她放假回家,一路上,我和妻轮流问“到哪了”,她轮流给我俩只发位置。我掐着点儿做饭。进得家门,她迎面一句:“我回来喽!”绕开我关切的目光,奔向她妈,只留我一句“洗洗手,吃饭”孤独地追着她。饭桌上,我多深入问一句吧,她便用“别问了”“你们不知道”,回怼得我们只剩静悄悄吃饭。吃完,关在房间,开始经营她自己的世界。咱也不敢再问。

    ⑤在家数日,交流异常简单。早晨,冲着她房间,叫一声:“该起来啦。”里面答:“知道啦。等会儿。”一日三餐,喊一声:“吃饭啦。”她应声:“知道啦。”晚上她找朋友玩,我不时催一句:“该回家了。”她回复:“知道啦。”仅此。她有话要说,也是找她妈。她妈挑挑拣拣转达给我一些信息,担心得我想敲开她房门,问问清楚。可一想:女儿大了,不问也罢;她妈已嘱咐过,相信她会处理好。

    ⑥她开学离家那天,我一会儿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坐在床边,一会儿站在厨房,紧跟妻子给她收拾行李,不时提醒装这装那。妻子笑着说:“要不你来?”我一脸惭愧:“还是你懂她,你来。”我只静静看着,啥也做不了。我目送她坐车远去,我们之间就又开启“相忘于日常忙碌”的模式了。

    ⑦或许,这就是女儿大了,做父亲的尴尬。只得如此简单地参与她的成长与生活,且还会一直持续,抑或更加简单。不过,简单参与也好。幸福地简单参与着,简单参与地幸福着

    ⑧凡是做父亲的,简单参与的幸福大抵都一样。小姨子远嫁他乡,医院繁忙的工作加上照顾孩子,仅逢年过节才得空回家。妻子提前得到消息,告知岳父,岳父免不了嘟哝一句:回来干吗?我还得准备这准备那,麻烦!”可刚说完“麻烦”,紧接着便麻利地忙活开了。

    ⑨特别是春节,他一遍遍穿上棉服下楼,脱掉棉服上楼;四层楼梯爬上爬下,采购食材,生怕漏掉什么。别人在客厅、卧室谈笑风生,岳父则钻进厨房,默不作声地一通煎炒烹炸炖煮。待一个菜一个菜地陆续摆满桌,他才亮开嗓门喊:“开饭喽!”饭香袅袅,家人围坐,灯火可亲,是对岳父劳作的最大犒赏。他端坐正位,不言不语,微笑品咂着子辈孙辈敬上的美酒,一口,又一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家团圆的这几天,岳父最忙最累,也最快活。

    ⑩偶尔,他也坐下一起闲聊。可问几句“平时工作挺忙吧”“老人和你们身体还好吧”“想吃什么尽管说”之类的话后,便静坐那里,听我们谈天说地,看孩子蹦上窜下。稍后起身,冲我们笑笑,背着手,塌着腰,踱回房间看电视去了。热闹是我们的,他已插不上话。望着他落寞的背影,我心中一阵凄然。

    ⑪那个曾经当过兵、开着卡车走南闯北恣意驰骋的岳父老了,老到似乎只能靠种几畦菜、做几顿饭,来证明他尚未老迈,还有价值。而我们也似乎只能靠满心欢喜地乐享绿色的应季蔬菜、喷香的家常饭菜,来回应岳父的全心付出。于是,他经常装好双份的蔬菜、馒头之类,送到我家一份,再千方百计捎给小姨子一份,长年如此。虽简单地重复着,彼此却格外知足。

    ⑫我示意妻和小姨子进屋“安慰”一下老爷子。推开房门的刹那,高分贝的电视音量,将我们的谈笑淹没。岳父的耳背已到一定程度。只听得小姨子一遍遍高声送上“医嘱”,确认他记住了常用药的服用时间和剂量,才又说:“明年别种那么多菜了。”岳父连声应承着“知道啦”,片刻便响起鼾声。她俩轻叹一声,走出来,关上了房门;我会意地撇撇嘴,摇摇头

    ⑬清早,岳父已将大包小包收拾好,堆在客厅,以待装车。小姨子不停地嗔怪:“太多了,拿不了!麻烦!”岳父边帮着拎包,边嘟哝:“麻烦?等我啥也干不动,什么也给你们带不了了,那就不麻烦了?到那时,才是真麻烦呢!”几句话,说得我们眼圈儿泛红。拿,都拿上!“路上慢点,到了报个平安!”每次离别,岳父都是这句话,一如我留守乡下的父亲。

    ⑭看到岳父与她女儿之间的交集亦如此简单;想到我与女儿之间的简单参与亦然开始;感到父辈已跟不上我们、我们已跟不上子辈的脚步和节奏,只能简单地关心彼此最纯粹的吃饭、睡觉、身体、冷暖,不由有些慌乱。真到岳父岳母、父亲母亲离开,我的女儿出嫁,直至我和妻子老成了当下岳父岳母、父亲母亲的模样,我该如何面对?能否做到平静、坦然?

    ⑮还好,我已开始学会珍惜。平时联系有限,却彼此相互牵念,能用心感受到家人的存在与温暖,这何其珍贵?偶尔团聚,即使一直重复那简单的几句话、几件事,甚至拌嘴斗气,这又何其有幸?一如阳光、空气、水,简单地参与了我们的生命;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简单,却幸福,须臾不可或缺。

    ⑯夜深人静,我听到广播里唱道:“早上吃饭了吗?按时睡觉了吗?原谅我只懂这样参与你生活。”听过,想到自己,心头五味杂陈,默默给女儿发了条信息:“早点睡觉。”稍后,她回复:“知道啦。你也早点睡,老铁。”我欣然回复:“知道啦。”

    (选自2024年01月18日 《羊城晚报》)

    1. (1) 如何理解句中两个“麻烦”的意思?

      ①岳父免不了嘟哝一句:“回来干吗?我还得准备这准备那,麻烦!”

      ②到那时,才是真‘麻烦’呢!

    2. (2) 说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幸福地简单参与着,简单参与地幸福着。

      ②她俩轻叹一声 , 走出来,关上了房门;我会意地撇撇嘴,摇摇头

      ③……不由有些慌乱。

    3. (3) 在第⑮段的横线上填写两个句子,和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4. (4) 有人认为第⑧—⑮自然段,可以删掉,情节更紧凑,主题更鲜明。请谈谈你的看法。
  • 1. (2024·富阳模拟)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任务。

    三爷与鹰

    关仁山

    ①三爷老了,不愿意种地了,于是守着河滩,窝在泥铺子里熬鹰。他熬鹰的时候狠歹歹的,对鹰没有一丝的感情。三爷常常拿两根红布条子,分别将自己新增的两只雏鹰(一只灰鹰和一只白鹰)的脖子扎起来,不给鹰东西吃,等鹰饿得嗷嗷叫唤了,三爷才变戏法似的,从床铺底下端出一个盛满鲜鱼的盘子。

    ②鹰扑过去,吞了鱼,喉咙处就鼓出一个疙瘩结。鹰叼了鱼吞不进肚里,又舍不得吐出,憋得咕咕叫着。少顷,三爷慢慢走过来,攥着鹰的脖子将它拎起来,另一只手紧捏鹰的双腿,鹰头朝下,一抖,用巴掌狠拍鹰的后背,鹰嘴里的鱼就吐出来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熬着,三爷累得喘喘的,眼睛里充满莫名的兴奋,笑着说:“都是块儿逮鱼的好料子。”

    ③后来听说三爷熬鹰的时候,对灰鹰和白鹰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源于一场龙卷风。

    ④三爷住的泥铺子被龙卷风摇塌了,等三爷明白过来的时候,泥铺子已经哗啦一声倒塌了,他被重重地压在废墟里,好在没被砸坏筋骨。灰鹰和白鹰抖落掉身上的泥土,钻出废墟,惊惶地鸣叫着。灰鹰如得了大赦似的,不顾老人就飞到一棵大树上躲避风雨。可白鹰没走,它知道主人还压在废墟里,围着废墟转了好几圈。

    ⑤狂风里,白鹰的叫声是凄凉的,三爷被压在泥铺子里面,喉咙口塞着一块儿泥团子,喊不出话来,只能用身子拱。白鹰终于瞧见老人的动静了,一个俯冲飞落下来,立在破席片上,呼扇着湿漉漉的翅膀,刮着浮土。

    ⑥天快亮了,三爷渐渐看到了外面铜钱大的光亮。他借由白鹰刮出的小洞,呼吸到了河滩上打鼻子的鲜气。

    ⑦灰鹰还在树上待着。还是白鹰把起早种地的村人吸引过来,七手八脚地把三爷救了出来。三爷将白鹰拢在怀里,瘦脸上泛着明亮的泪光,感激地说:“白鹰,我的心肝宝贝儿哩!”

    ⑧过了好半天,灰鹰见老人活了,才慢慢飞回来。

    ⑨三爷的泥铺子重新搭了起来。三爷再次板起脸来熬鹰。三爷本来还要依照过去的熬法,不知怎的他对白鹰就下不去手了。白鹰救过他的命啊。他看见白鹰饿得不行了,心就软了,心疼地抚摸着白鹰,故意让白鹰把喉咙里的小鱼咽进去。

    ⑩灰鹰也想吞吃一条小鱼,被三爷看见了。A.三爷狠狠地抓起灰鹰,一只手顺着它的脖子朝下撸,灰鹰的一声惨叫,像吐出五脏六腑似的,把小鱼从它嘴里吐了出来,连同喉管里的黏液一股脑儿流了出来。

    ⑪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⑫一天,三爷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到了老河口,白鹰孤傲地跳到最高的木撑上,灰鹰也跟着跳上去,却被白鹰挤了下来。白鹰还用嘴巴啄灰鹰的脑袋,灰鹰反抗,竟然被三爷打了一下。

    ⑬可是到了真正逮鱼的时刻,灰鹰眼睛毒绿,它按照三爷呼的哨,勇敢地扎进水里,很快就叼上鱼来。白鹰蔫儿了,只是围绕三爷扑脸地抓挠,自己的饭食也靠灰鹰挣得。三爷挥手将白鹰拨到一边去,慢慢地对白鹰淡了。

    ⑭不久,白鹰实在受不住了,在三爷脸色十分难看的时候,独自飞离了泥铺子。白鹰要自己生存。三爷惊讶了,发动几个孩子帮助他寻找白鹰。B.三爷的胸膛里像是塞了一块东西堵得慌,他说:这个冤家,它不会打野食儿啊。

    ⑮一天黄昏,还是灰鹰帮助三爷找到了白鹰的尸体,白鹰饿死在一片苇帐子里。三爷捧起白鹰的骨架,默默地很伤感,抖抖地落下老泪。

    ⑯此时,灰鹰正雄壮地飞在我们的头顶。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 (1) 根据小说内容,完善下图空白处。

    2. (2) 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体现出三爷对灰鹰和白鹰怎样的情感?请任选……句简要赏析。
    3. (3) 有同学说,文中的龙卷风情节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有多重作用,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班级将进行“优秀小说推介会”。请你以“小说丰富的主题思想”为话题向同学们推介这篇小说。(提示:可从三爷、白鹰、灰鹰等不同角度阐述。)
  • 1. (2024·金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鹿城盛开三角梅

    杜卫东

    ①走出海南三亚凤凰机场出港口,我们齐整地把几个行李箱放在路边。

    ②一辆广汽埃安像一条银鱼,“哧溜”,从车流中驶来。车窗摇下,一个平头发型的青年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跳下车,身轻如燕。我感慨:“你真厉害,一眼就能认出要接的客人?”他笑了,说:“‘候鸟族’有特点啊,辨识度高。”说着,提起路旁的行李,一件件放进后备箱,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③小伙子人不错,一般的网约车司机不会抢着帮乘客搬行李。他若不上手,这几个大行李箱还真够我们忙一阵子的。

    车驶入主路,路两旁如画一般的风景,在车窗外渐次展开,路边的三角梅正热烈地盛开着,是那么鲜艳、动人。

    ⑤一路闲聊中,我们得知,他是陕西人,在北京顺义当过几年兵,退伍后来到三亚闯世界。先是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后来,专职做了网约车司机。看得出,在部队,他得到过很好的锻炼,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气场。红灯亮了,小伙子踩下刹车,扭过头,笑着说:“你问干这行累不累?累呀。不过,累点没什么。我才三十出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书,也就才翻了少一半,远没到精彩的部分呢!”

    ⑥乐观是青春的鸽哨,它和憧憬连在一起,总是伴随着蓝天与白云。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笑问:“哎,你怎么断定出我们是‘候鸟族’?”

    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我接着问:“你说‘候鸟族’有特点,是什么特点?”小伙子握着方向盘,头也不回地回答:“头发白,穿衣多,箱子大。当然,如果加上米色礼帽和拐杖,就更容易识别了。说实话,接你们这种行动自如的老人比较省事,看准了就可以;如果遇到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我会在出港口等候,一直搀扶着到停车场。”

    ⑧“那,要另外加收费用吗?”妻子问。

    ⑨“哪能啊”小伙子语含惊诧,“举手之劳,还要收费?”

    ⑩一句话,顿时让我对小伙子更加刮目相看,距离一下子又拉近了不少。我忽然想起,在首都机场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优先登机,便问他是否办理了。小伙子点点头,说:“办了,不过从来没用过。”这在我的预料之中:他办了,是因为珍惜;他不用,同样是因为珍惜。

    ⑪正聊着,妻子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条路你好像很熟,一直没看你用导航。”

    ⑫小伙子莞尔一笑,说:“太熟了,前两年,我还是你们这个小区的租户呢。”

    ⑬妻子像是一下子想起了什么,有些激动:“啊,我是不是见过你呀?好像有点面熟。”

    ⑭小伙子回过头来,高深莫测地眨眨眼,说:“嗯,有可能。”

    ⑮“对了!前两年,你是不是一到周六下午,就在小区门口挂一块‘免费理发’的纸牌,高龄老人还提供上门服务?”妻子问。

    ⑯小伙子点点头,没有否认。

    ⑰妻子更激动了,双眸有了神采,继续问道:“听邻居说,八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你还留下电话,免费提供买菜、就医服务?”

    ⑱小伙子一笑,语气平和地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不过,”他下意识摇摇头,吐出一口气,说,“也有人质疑我,说我肯定有个人企图,不然,怎么会干得这么起劲?我听了,一笑了之。我问心无愧,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说这话时,小伙子挺直身板,嘴角上扬,表情中有一种明显的不屑。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有过从军的经历,生命就是一块淬过火的钢。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发乎于心,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

    ⑲车行平稳。路旁盛开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小伙子告诉我们,三角梅是三亚的市花,只要有适宜的阳光,它可以一年四季把城市点缀得生机盎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天被涂上一层金黄,远处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游轮正在入港。有余晖照进车厢,洒在他身上,侧面看上去,有一种庄重的美。

    ⑳我想,城市也是有魂的。城市的魂,呈现在一座城市的日常表情中。而这日常表情,由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构成。他们用心守护着这座城市,也守护着心中的美好与未来。

    (《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2日第20版,有删改)

    1. (1) 第⑱段中小伙子说“我是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群众需要的时候,肯定要冲在前面。”文中哪些事可以看出小伙子的言行一致?
    2. (2)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小伙子嘿嘿一笑,神色中闪过一丝狡黠 , 说:“这不难判断呀。特定的时间段,飞到三亚来,入住的是‘候鸟’集中的小区。”(结合原文,说说你对“狡黠”一词的理解。)

      ②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情动于衷,发乎于心,像清澈的湖水,即便被泥沙侵袭,经过沉淀和自滤,仍会坚守自己原有的明澈。(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选文两处写到路旁的 “三角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中的小伙子想请你在你的朋友圈里帮忙推荐鹿城海南,助力本地旅游发展。请结合选文内容和主题,以文章中“我”的视角,写一段推荐的话语。
  • 1. (2024八下·新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春天吃进嘴里

    王继怀

    ①周末去郊区,仲春的郊外蜂蝶飞舞,鸟语啁啾,放眼望去,到处春意盎然。山林莽原遍吐着嫩条新芽,一阵微风吹来,嫩草的清香沁人心脾。朋友看到田野里的香椿和蕨,兴奋地大声说:“今晚做野菜宴,让我们把春天吃进嘴里!”

    ②春意撩人,触景生情,我不禁想起雪峰山下、善溪江边的故乡。大山里的故乡,春天是非常美丽的。

    ③梨花、桃花、李花、杜鹃花、油菜花、荠菜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竞相绽放,点缀在青山绿海之中。悠闲自在的牛羊低头啃着刚刚露头的鲜嫩小草,澄碧清澈的山泉叮咚叮咚快乐地哼着歌儿从村子向远方流去,布谷鸟在“布谷布谷”地催着乡亲们快快播种。山中时有云雾缭绕,清风拂面,所见皆为自然,所闻皆为芬芳,所听皆为天籁。

    ④大山里的春风像醉了似的,吹破了云天,吹绿了树木。故乡有很多野菜,常见的有20多种,香椿、竹笋、野芹菜、百鸟不落、蕨、马齿苋……我和小伙伴们去大山里采野菜。我们常展开一场热火朝天的比赛,一双双小手将野菜从松软的土地里连根拔起,或争先恐后爬上树,将野菜投入篮子里。我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打闹嬉戏,大山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待看到满满一篮子野菜,我们开心地笑着,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⑤野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古人早就赞美野菜是美食,并把野竹笋、龙须菜、大口菇等列入“八珍”之内。苏东坡赞美野芹和春笋:“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杨万里春游时,无心欣赏美丽春景,一心只想寻觅野菜做盘中美味,他写道:“绿暗江明非我事,且寻野蕨作蔬盘。”陆游也有采食野菜的诗句:“晨烹山蔬美,午漱石泉洁。”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里说:“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⑥每次回老家,母亲总要给我做几盘野菜,在众多野菜中,我最喜欢吃竹笋、香椿和嫩刺芽。竹笋是山里人常吃的一道菜,吃法有很多种,竹笋烧腊肉、竹笋炒肉、青椒炒竹笋等,其中春笋炒黄菜尤其美味。刚从山上挖回的鲜嫩春笋,吸足了一冬的水分,出落得白白胖胖,与家乡的黄菜一起炒,清爽可口,是乡亲们招待贵宾的佳肴。还可以把竹笋煮熟后晾晒制作成笋干,乡亲们称之为“玉兰片”。

    ⑦俗话说:“家有香椿树,春天吃菜不用愁。”香椿也是乡亲们常吃的一道野菜。香椿炒鸡蛋,椿香浓郁。

    ⑧嫩刺芽被称为“山野菜之王”,享有“天下第一珍”的美誉。将嫩刺芽清水洗净,用烧沸的开水一泡,捞出沥水,凉拌或者用猪肉、鸡蛋炒着吃。鸡蛋炒嫩刺芽,嫩脆清香、野味醇厚,令人回味。

    ⑨春到人间草木知,又是一年芳草绿。草长莺飞、旭日春阳暖的时节,我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抒发了诗人登上黄鹤楼,远眺故乡引发的思乡之情。在这春意盎然的郊外,春光融融,和风习习,春天的气息也勾起我浓浓的乡愁。真想回到大山深处的故乡,仰望蓝天白云,坐听鸟鸣水声,静闻泥土芬芳,把春天吃进嘴里……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 (1) 本文以“野菜”为线索贯穿全文,请你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动词,将下图补充完整。

    2. (2)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山中时有云雾缭绕,清风拂面,所见皆为自然,所闻皆为芬芳,所听皆为天籁。(关注修辞)

      ②在这春意盎然的郊外,春光融融,和风习习,春天的气息也勾起我浓浓的乡愁。(关注叠词)

    3. (3) 文章开头描述了周末去郊区的情景,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某刊物转载本文时,将文章的标题改为“把春天采回家”,与原标题“把春天吃进嘴里”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 1. (2024九下·中山模拟) 阅读《枇杷盲盒与孩子》完成下题。

    枇杷盲盒与孩子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看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救师岗位上退下来,把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一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后,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 “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椒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枇杷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平台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颇,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一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让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高歌;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极像树上的“乌鸫鸟”,享受着这里的一切。“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悦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

    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开出了希望之花。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 (1) 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2. (2) 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引用范成大的诗,对文章的表达有何影响?
    3. (3)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子。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用“批杷盲盒与孩子”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妙处?
  • 1. (2024七下·新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濛。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1) 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 (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人物描写角度)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 (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 1. (2024·光明模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A.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③忽然,从邻座传来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

    ④“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⑤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里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独守孤影,而是四处旅游。“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今天就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⑥“当年我只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我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⑦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⑧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⑨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时,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⑩车到了老姆登村,我的眼睛追随李导的指引,看见对面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是那样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⑪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⑫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她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首领。

    ⑬泥石流、桥梁损毁、大雪封山……甚至她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⑭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前些年,为了提高云南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帮首领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⑮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B.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⑯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⑰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

    ⑱短暂的迷茫和一时的失落在所难免。但很快,她就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她要与通了公路的家乡一起展现魅力,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⑲到了丙中洛,李导带领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⑳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㉑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

    1. (1)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由所至写到了所见所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所至(游踪)

      所见(景、人、事)

      所感(引发感受与思考)

      怒江第一湾

      第一湾优雅碧绿

      老姆登村

      童心之美

      丙中洛

      李导搀挽老人前行

      人情之美

    2. (2) 结合语境,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A.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B. 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

    3. (3) 第④段中北京老人为何说“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 (4) 文章用大量文字写李导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 (5) 文章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九下·丰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哀伤

    [俄]契诃夫

    ①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②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得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③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④“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忍着一点儿。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召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酒馆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

    ⑤“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⑥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⑦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⑧“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

    ⑨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⑩“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⑪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⑫“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⑬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⑭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⑮“再从头清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⑯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超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⑰“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⑱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⑲他真想从雪棍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⑳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㉑“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㉒“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㉓“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㉔“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㉕“为什么”

    ㉖“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㉗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4. (4)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诙谐,故事辛酸,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 1. (2024八下·新余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些年的皮影戏

    刘贵锋

    ①暑假里回到老家,正赶上村子里唱皮影戏,我带着女儿兴冲冲地跑去看,结果戏场里稀稀落落只有三五人。感伤之余,不禁想起小时候看皮影戏的热闹场面来。

    ②夏收过后,颗粒归仓,农民的心终于放回到肚子里。这时候,就有戏把式从山梁的官道上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和村里的社头商议唱皮影戏的事宜。唱戏的消息像一条天大的喜事在村民之间反复传播着。皮影戏照例要唱三个晚上,其目的一是庆祝丰收,二是文化娱乐。

    ③到了唱戏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种叫“颗颗儿”的零食,供孩子们看戏的时候吃。先给面粉里加上鸡蛋、油、白糖等佐料,添水反复揉好,擀成一指厚的面饼,然后切成小块,放锅里炒熟,香甜可口的“颗颗儿”就新鲜出炉了。记忆中,母亲炒的“面颗颗儿”最好吃。母亲做的“颗颗儿”,除了加鸡蛋、油、白糖外,还会加少量的蜂蜜,这样吃起来更加香甜可口,细腻脆爽,往往戏还没有开始,一半儿“颗颗儿”就已经进了我的肚子。

    ④傍晚时分,大家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小板凳迫不及待地赶去戏场,生怕去晚了抢不到前面的位置。皮影戏要等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才能开始,大人们好不容易有空聚在一起,开始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几瓶水从一个男人传到另一个男人,最后又回到原主人手里;女人们则一边笑着,一边低了头忙着手中的草编,聊天干活两不误:最快乐的要数我们这一帮孩子们,吃着口爱里的“颗颗儿”,追逐打闹,四处乱窜,斗鸡,捉迷藏、玩木头人……戏场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派欢乐样和的景象。

    ⑤爆竹噼啪作响,皮影戏开演了。戏场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戏把式高亢的腔调在空旷的原野上弥漫开来,观众一个个伸长了脖子。那些晦涩的唱词小孩子是听不懂的,不安分的小伙伴一会儿站在台前,一会儿钻进台下。我最喜欢坐在父亲的怀里,听他讲述戏里的故事情节。戏台上号鸣马嘶,一场厮杀正在上演,正面的将军和反面的首领狭路相逢,枪来剑往上下翻腾之际,反面的首领不敌正面的将军,下作地使出了他的法术“呀呀呸”,于是正面的将军倒着马败下阵来,观众一片唏嘘,焦急地等待将军重整旗鼓。戏把式精彩的演绎让大家置身其中,如痴如醉,人群中不时响起叫好声。

    ⑥一场终曲了,大人们纷纷起身收拾板凳离场,熬不住夜的小伙伴早已伏在大人的怀里进入了梦乡,只有我们几个极个别的“夜猫子”还在讨论着剧情,直到躺在自家的土炕上,还意犹未尽地回味着皮影戏的精彩片段。

    ⑦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陪伴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炎热的夏日,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如今,随着电视、智能手机的普及,皮彩戏逐渐被时代遗忘在岁月的长河中,但留在记忆深处“颗颗儿”的香味和坐在父亲怀里看皮影戏的那份幸福却历久弥新!

    (1095字,刊载于2022.7.21,有删改)

    1. (1) 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几时看皮影戏的过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活动

      到了唱戏这天

      傍晚时分

      早早吃过晚饭去戏场,大人聊天,小孩玩闹

      观众伸长脖子,看得如痴如醉

      表演结束后

    2. (2) 作者用一整段来介绍儿时的零食“颗彩儿”是否多余?请你发表观点并简要分析
    3. (3) 文章中的描写细致真切,角度多样,对丰富文章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请以文章中画线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戏场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戏把式高亢腔调在空旷的原野上弥漫开来,观众一个个伸长了脖子。

    4. (4) 选文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任意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5) 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有怎样的理解?请要分析。
  • 1. (2024七下·南昌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锦辉十五岁

    ①1915年夏天,张锦辉出生在福建永定金砂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她在家排行第八,所以乡亲们都亲切地唤她“八嬷子”。

    ②老天爷给她一个好嗓子,天生就爱唱山歌,并且她从小受到了堂兄张鼎丞的革命启发,天天闹着要干革命。在群众大会上,她唱起山歌宣传革命;在扩大红军的动员会上,她用山歌发动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

    ③“韭菜开花一管子心,当兵就要当红军……”

    ④就这样张锦辉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宣传员,大家称她是“红色小歌仙”。但是敌人却对张锦辉闻歌丧胆 , 对她恨之入骨。

    ⑤这一天,张锦辉来到仙师乡西洋坪村开展宣传工作,可不幸被民团包围活捉。在审讯中,民团团总陈荣光对张锦辉说:“小妹子,只要把你堂哥张鼎丞的藏身之处告诉我,我马上赏给你20块大洋,放你回家。”张锦辉冷冷地看他一眼,一声不吭。陈荣光见状,立马摆出了各种刑具,恶狠狠地说:“你小小年纪,可受不了这些皮肉的苦吧!难道你就不怕死吗?”张锦辉怒斥敌人:“怕死?怕死我就不闹革命了!”陈荣光见她软硬不吃,气得叫人把她吊在空中用皮鞭狠狠地抽打。张锦辉被打得血肉模糊,但她强忍着疼痛,咬紧牙关,不出一声。陈荣光以为她有所动心,凑前一步正准备开始劝降。这时,张锦辉猛地飞起一脚踢向他的裤裆,陈荣光痛得捂住下身嗷嗷直叫:“来啊!给这个小共匪嫲子上刑!”一群打手恶狼一般扑了上来,他们残忍的把竹签插入小姑娘的十根手指头,甚至无耻的用铁丝硬生生的穿过张锦辉的胸膛。从白天到晚上,她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气急败坏又无计可施,只好对她下毒手。

    ⑥第二天刚好是峰市的圩天,张锦辉戴着沉重的铁镣一瘸一拐地被押赴刑场,但她面不改色,依旧昂首挺胸。张锦辉亲娘早已泣不成声,突然,只听一声凄厉哭喊:“八嬷子!”只见她冲出人群,把张锦辉紧紧抱在怀里:“八嬷子,十五岁啊!娘舍不得你啊!”张锦辉扑的双膝跪下:“娘,女儿不孝,你自己要多保重啊!相信鼎丞阿哥他们一定会回来的!”说完她艰难地站了起来,大声喊道:“叔伯乡亲们,别难过!”

    ⑦紧接着激昂的革命山歌又在峰市街上响了起来:“唔怕死来唔怕生,天下的事情妹敢当;一心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生死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唔变心!”“共产党万年坐天下,反动派终究命不长!”……

    ⑧恼羞成怒的陈荣光向张锦辉恶狠狠地开了一枪,只见张锦辉手捂右胸,咬紧牙根,猛地提起身子,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打倒军阀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罪恶的枪声又响了,十五岁的小英雄张锦辉倒在了刑场上,但她的歌声随着奔流不息的汀江永远流传。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地点

      情节

      群众大会上

      审讯室

      峰市圩场

      与母亲生离死别

      刑场上

    3. (3) 结合语境,指出加点词的词性,并分析各自所表达的感情。

      “你十五岁啊!”“年十五岁”

    4. (4) 第⑦段引用山歌,在文中有何作用?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