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怀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 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 20 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 40 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 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  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 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 经久耐用 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 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 摆水果摊了…… ”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 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 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 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 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 “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 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  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1. (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 (3)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

      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4.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 (2024八下·新宁期中)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彩虹女孩

    何小琼

    ①那年,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米八的个子,阳光帅气。搬到海边的新家之后,每天早上,他都会沿着那条长长的海岸线跑步。有一天,下了一整夜的雨。他在被关紧的落地窗前,看着夜雨淋漓,心里盘算着明天的晨跑。

    ②早晨,雨停了,他穿过林立的高楼,来到海边,他看到了一道耀眼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海平面的尽头,光的倒影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起起伏伏,海水的色彩也变得梦幻迷离。

    ③晨跑的人、散步的人都停了下来,无一不在赞叹这神奇美妙的景色。有年轻人干脆轻快地跃上半人高的海堤,坐下来观看。他在原来住的城市,也见过彩虹,但远没有今天在海边看到的美丽、梦幻。

    ④渐渐地,人群散去。彩虹依然挂在天空上,俗世中的人们要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海边冷清下来,他转身准备继续晨跑。蓦然,一个坐着轮椅、笑容灿烂的女孩映入他的眼帘。

    ⑤女孩的轮椅不算新,应该是用了不短的时日了,黑色轮胎磨损明显,扶手上的皮子斑驳点点。女孩穿着一件半透明的彩虹色彩的雨衣,双腿下部露出淡蓝色的裙摆,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脸色略显苍白。但是,她在笑,她大声说:“我来了,彩虹!”她的声音清脆,笑容纯真得像孩子。

    ⑥他哑然失笑。她能看到彩虹吗?以她坐着轮椅的高度,视线只跟海堤面相平。也就是说,她只能看到比海堤稍微高一点点的地方,甚至连海面也不一定看得到。

    ⑦女孩双手灵活地控制着轮椅,来到他面前的堤边。女孩伸手去抚摸海堤,表情沉醉地喃喃自语着:“真美啊,还好我赶上了,我要追着彩虹跑。”在他讶异的眼神下,女孩侧转轮椅,一手轻触海堤,像是在抚摸着某种珍宝,一手滑动轮椅向前,洒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⑧几分钟后,女孩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他忍不住上前搭讪道:“你能看到彩虹?”女孩并不诧异他的疑问,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这样的高度正好,不信你试试看。”他弯下了腰。于是,他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⑨他弯下腰看到的角度,正好是海堤边的高度,那是正常人站直时不会留意到的角度。而这时,因为大雨过后,有积水存留在堤上,上升的太阳在海堤上照射出另一道悬浮的彩虹。这道彩虹,比海上那道更美,因为它会随风摇曳,颜色由深到浅,由浅到深,也许是因为正在被阳光慢慢蒸发,那七彩的颜色更加梦幻和神奇。

    ⑩“怎么样?漂亮吧?只有我才能看到。刚才你们那么多人看到的都是高处的彩虹,我的彩虹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并且可以触摸、追逐。”女孩得意地炫耀着。是的,这个坐着轮椅,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走路、跑步的女孩,却用这种方式欣赏到了独一无二的美景。

    ⑪他推着女孩的轮椅,沿着长长的海堤走下去。他知道了她的故事。在十四岁以前,她能歌善舞,是追逐彩虹的女孩,欣赏过无数次海上的彩虹。十四岁那年,一次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和同在车上的父亲,那时的她一度觉得世界灰暗了。母亲告诉她,坐着轮椅,一样能够欣赏雨后彩虹的美丽。

    ⑫“妈妈告诉我,我虽然不能再走路、跑步,不能再跳舞,但仍然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能追逐那美丽的色彩,我不比别人差。我还有手,有灵活的头脑。”女孩抬起头,碧蓝的天空落在她眼中,明净深邃。

    ⑬他叫她“彩虹女孩”。下雨后,他总和她一起追逐海堤上的彩虹。后来,他因故离开了这个城市。他跟她告别,承诺做永远的朋友。

    ⑭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有过困惑、迷茫,每次她都会给他鼓励,她说:“你知道的,你站着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坐着也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我们欣赏的是同样的风景,不过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于是,他把每一次挫折当成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因为心中那道不一样的彩虹,他的人生路终究会光彩明亮。

    1. (1) 第⑤段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2. (2) 坐轮椅的女孩看到的彩虹与平常人看到的彩虹有何不同?请分点概括。
    3. (3) 第⑪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中的“彩虹”内涵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 1. (2024·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摘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 , 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摘(tī):挑出。②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③高第: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④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⑤论次:论定编次。⑥交构:相互构陷。⑦陵藉:凌辱怠慢。⑧繇:同"由”,自,从。⑨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⑩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4. (4) 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请你说说王勃个性上的优点和缺点。

      【链接材料】唐代名将裴行俭以善辨人才著称,他曾这样评价王勃: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咸露,岂享爵禄者哉?

  • 1. (2024·杭州模拟) 小说阅读

    光影交错

    在遥远的未来,有一个被称为“光影城”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以光影为伴,他们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如同一部独特的电影,充满了起伏和转折。

    光影城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杰的年轻人。他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生命中那些被隐藏、被遗忘的片段。然而,这种能力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每当他深入别人的光影世界,都会感受到那些过去的痛苦和挣扎,让他无法自拔。

    阿杰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自己摆脱这种困境。他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之旅,希望能够找到答案。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迷茫的、也有坚定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光影世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阿杰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每个人的光影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所创造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接受过去的痛苦和挣扎,那么他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光影世界,不再受到束缚。

    阿杰深受启发,他开始尝试正视自己的内心。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痛苦和挣扎,勇敢地去面对它们。他发现,当自己真正接受过去的时候,那些被隐藏、被遗忘的片段也变得不再那么沉重。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仿佛能够容纳整个世界。

    最终,阿杰找到了掌握自己光影世界的方法。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用自己的光影去影响和改变他人,传递着爱与希望。

    1. (1) 【角色理解】请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阿杰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主题探究】小说《光影交错》通过阿杰的经历,探讨了哪些主题?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阐述。
    3. (3) 【哲理思考】请思考小说中的“光影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4. (4) 【对比分析】结合歌手韦唯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对比分析她与小说主人公阿杰在追梦过程中展现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你认为韦唯是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生命中的“光影世界”的?
    5. (5) 【深度阅读】请从小说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哲理性的片段,并阐述其深层含义以及对你的启示。
  • 1. (2024·广陵模拟) 文学文本阅读

    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①天津卫是码头。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②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戛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神医名医,一天一地。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③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蹦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

    ④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货店跑去。

    ⑤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⑥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不疼了,跟好人一样。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啊!”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⑦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

    ⑧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亮溜滑,中段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⑨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好赛有魔法。铁匠头次看见这东西——见傻。

    ⑩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⑪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⑫神不神?神医吧!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 (1) 【概括情节】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 (2) 【推敲细节】如果你是导演,需要给演员讲戏,请分析下列描写表现的人物特点。

      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3. (3) 【探究写法】小文提出,第⑦~⑨段花费大量笔墨写铁匠和店员的言行,不利于塑造王十二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4. (4) 【设计海报】同学们决定以“神”字作为宣传海报的主体。结合本文内容,探究王十二堪为“神医”的主要原因。
  • 1. (2024·常州模拟)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过一只小蟹

    ①夏天,我在庐山遇到一只小蟹。它生活在石缝里、山泉边,大名叫石蟹。

    ②那是在去往仙人洞的石板小路上,一位老翻译家递给我的。他举着一只香烟盒,神秘地笑着说:“打开看看,你一定会喜欢的。”我接过烟盒,立刻感到里面有什么东西在蠕动,不觉一阵心跳。我将烟盒扒开一个小口,就见这只蛋黄大小的棕红色小蟹摇摇晃晃正往外爬,它犹豫不定地爬出来,趴在我手心上,有些痴呆地停了下来。我托着这个小生命,细细瞧着,瞧它那阳光下半透明的身体像玛瑙,瞧它腿上那一层纤细的茸毛像丝绒,瞧它突起的乌黑眼睛总是固执地盯着一个地方。这一切都叫人疼爱。我立刻生出了一个念头,带它回去。

    ③我环顾四周,原来我们的几位作家都围在我身边,兴奋地注视着这个楞头楞脑的小家伙。也许小蟹发现了这点,它警惕地抱住前螯便在半空挥舞起来,好像给人以警告:看谁敢碰一碰?它那副认真的样儿,能叫你想起举着木头枪冲大人高喊“不许动”的小孩子。

    ④那天,我没有玩好,托着它,我只感觉到烟盒里那些小爪子的愤怒抗议,但我到底把它带回了我们的住所。在半脸盆清水里,它不习惯地勾动着腿脚爬来爬去,它活下来了。活着就要吃饭,我的小蟹还得吃活东西。它爱吃小鱼、小虾和蚯蚓。于是,每次出游,我便格外留意有水的地方:深湖、浅溪、泼辣的山泉、盘子一般大小的水洼……

    ⑤有一天,我们要走了,我首先想到我的小蟹转移问题。没想到一直陪着我们的那三位热心编辑早就走在了我前面。三人同时拿来了三只大小不等的玻璃瓶。我真想把三个瓶子都带上,让小蟹一路上轮换居住。因为行装多,只好抱歉地拿了一只。我澄干脸盆里的水,将瓶子贴在盆边呼唤我的小蟹。它却张开爪子挠着盆底,进一步、退一步地转圈,好像拒绝我的呼唤,又像是跟我玩着什么自作聪明的把戏。

    ⑥汽车在楼下鸣喇叭,我不想再跟这狡猾的小东西纠缠,决定诉诸“武力”,我一把捏起它,放进了玻璃瓶。它那对鼓鼓的黑眼睛还是盯着一个地方,也许在盘算什么。但是,我自信能用我的心感化它。在长途汽车上,一连五个小时,我始终抱着玻璃瓶,甚至当潮湿、闷热的风吹散了我的头发,我都不愿去梳理,直到走进南昌的宾馆,才把它放在床头柜上。

    ⑦半小时以后, 当我再捧起那瓶子,我怎么也没想到,瓶子变成了空的。小蟹不见了,桌面上只滚动着几粒水珠。难道谁捉去了它?没人进来过。难道它自己跳出了瓶子?又好像不可能。我焦急地寻找起来。沿着墙根找了一圈,没有。顺着走廊找了一遍,没有。我跑下楼梯,追到门口,都没有!哪儿去了我的小蟹!哪儿去了我的滑头的小家伙

    ⑧我预感,我再也找不到它了。努力想想它的缺点吧。不是吗,想想它那傲慢无礼的神情,那些小聪明、小把戏,还有那两只感情不明的突出的黑眼睛。石蟹,一只普通的石蟹!我安慰着自己。“没有良心!”我只说。

    ⑨远处是车的洪流,人的洪流。我忽然觉得小蟹就在其中。我甚至知道它在朝着哪个方向不停地奔走,那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可是,你能闯过那车的洪流、人的洪流吗?你走得那样急忙;你懂得去看那不停变幻的红灯绿灯吗?你的眼睛又是那样痴呆;你能逃过那些调皮的孩子之手吗?也许一只小鸡,一只小鸟都能使你粉身碎骨。

    ⑩不知怎么的,一想到这些,我还是愿意叫它的小名。我对着眼前的世界说:小蟹,祝你一路顺风,一路顺风……

    (《中学生阅读》,作者铁凝,有删改)

    1. (1) 结合相关内容,从小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蟹。
    2. (2) 作者先说小蟹“没有良心”,最后又说“祝你一路顺风”,这是为什么?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1. (2024九下·曲靖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折耳根里寄乡愁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便噌噌生出芽叶,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眷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③向米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待到夏天,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煞是动人。这时,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一手用铲子挖开根部。我仿佛可以听到顽强的根须被一根根切断的声音。一株寸余长雪白鲜嫩的折耳根被抽出了泥土。女儿蹲在一旁歪着头仔细地看着,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一到春天遍坡生。外婆带我挖根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竹篮已装得满满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折耳根不仅可以入食,聪明的先祖们还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淘去泥土,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芜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除了凉拌,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颗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1. (1) 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①
    2. (2) 品析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

      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

    3.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要在“折耳根”里寄“乡愁”。
  • 1. (2024七下·长安期中)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忧国报国的英雄事迹,小莞正在整理宋史中的爱国将士名片,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元桂,抚州人。淳祜四年进士。累官临江军。时闻警报,筑城备御,以焦心劳思致疾。开庆元年春,北兵至临江,时制置使徐敏子在隆兴,顿兵不进。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 力不能敌。吏卒劝之避去,不从。有以门廊鼓翼蔽之者,麾之使去。有欲抱而走者,元桂曰:“死不可去此。”左右走遁。师至,元桂瞠目叱骂,遂死之。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 , 体色如生。

    (选自《宋史·陈元桂传》)

    注:①[累官]积功升官。②[知]掌管。③[制置使]官名。④[顿]驻扎。⑤[麾]指挥。⑥[县]同“悬”。

    1.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联系内容,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蒙以军中多务

      词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鲁肃过寻阳

      查阅字典法:①赶上;追上。②遭遇;遇到。③来得及。④等到;到了。(摘自《古汉语字典》)

      (填序号)

      当涉猎

      课内迁移法: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县其首于敌楼,越四日方敛,体色如生。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元桂力疾登城坐北门亭上督战矢石如雨

    5. (5) 【甲】文中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乙】文中陈元桂不接受吏卒的劝告。他们的“接受”和“不接受”都令人赞叹。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他们两人令人赞叹的原因。
  • 1. (2024七下·深圳期中) 阅读文学作品,回答问题。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不想再读书了,我想跟小成叔叔去广东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因为老师对他说过: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晌午吃过就一头钻进苞谷(玉米)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小成叔叔走的那天,他没上山,一早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塞进烟锅,也不点火

    ⑤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边的扁担,看着小成叔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

    ⑥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⑦进城上学的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

    ⑧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见我起来了,舀了一碗红薯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糁子的白面锅盔馍。

    ⑨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干粮。

    ⑩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⑪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⑫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坐半个时辰公交车,才到县城。

    ⑬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转身就走了。

    ⑭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到死连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⑮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

    ⑯星期六星期天,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穿。终于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白天,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那天,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

    ⑰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个手势

    ⑱太冷了!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走近几步,我不由得皱了皱眉,绕到最后一排

    ⑲“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鼾。

    ⑳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

    ㉑“外面那么大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啊!”网管小声说着。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㉒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

    ㉓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㉔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昏黄的路灯下,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心理

      害怕

      父亲送“我”去县城读书

      不情愿、怨恨

      厌恶

      网管提醒打鼾者,“我”发现是爹

    2. (2) 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句子赏析也是做批注的一种形式。

      【赏析式批注】用于对文本的欣赏和分析,包括关键词语、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评析。

       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我发现这句话读起来特别有味道,你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吗?

      我是这样认为的:

      谢谢你,我明白了,那这句话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应该如何赏析呢?

      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我认为这个句子:

    3. (3) 父亲,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本文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在行文中多次出现,请你从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月光”在文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①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 1. (2024·路桥模拟) 阅读理解

    北极村童话(节选)

    迟子建

    秋风起了。嫩嫩的苞米粒变硬了,豆角叶变黄了,柿子晒红了脸,沉甸甸的倭瓜拽折了枝蔓。房盖上,红一块、绿一块的,晒满了胡萝卜和豆角丝。

    我帮姥姥把豆角子和豌豆子摘下来,穿上线,挂在房檐下。小燕子练习飞了。它们飞累了,就歇在电线上。燕妈妈来来去去地给它们啄食。练硬了翅膀,它们就要跟妈妈回南方去了。燕子要回家去了。北方太寒冷,留不住它。可是,冬天过去,雪一化,春天就来了。春天一到,燕子又飞回来了。

    我可不愿意走。我要走了,就难再回来了。我要在这,陪着老奶奶度过这个寒冷漫长的冬天。我将能学会好多字,学会乘除法,学会剪窗花、做面人。有了希望,心中就舒坦多了。我变勤快了,帮着姥姥洗碗、剁鸡食、采猪菜。在做所有这些活的时候,我都在想:干完活就去老奶奶那,快干、快干!

    秋天过得太快了。土豆起完了,苞米叶子黄了,干巴了。蚂蚱越来越少,就连鸡也不爱下蛋了。早晨起来,还能望见白花花的霜。

    姥姥到供销社买了每人两块的月饼,八月十五到了。家里提前圈鸡、喂猪、做饭。晚饭时,我只喝了小半碗粥。我要攒着肚子,吃月饼。整整一年没有见过它了。

    我坐在大门口,盼啊,盼啊,夜幕低垂了,月亮在山坳里不停地拱啊,终于拱出了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是棵豆芽的月亮边。

    ①____,飞快地跑去告诉他们。

    姥姥麻利地搬出桌子,把它支在院子里,端上一盘月饼,一盘柿子。姥姥说这叫供月。秋天了,忙活了一年的人们都该歇歇了。收成了一年的东西,拿出来供供月,求得美满吉祥。我听完姥姥的话,不由得想起了在家过八月十五时,与小朋友一起看月亮,边嚼月饼边哼歌谣:“蛤蟆蛤蟆气鼓,气到八月十五。杀猪、宰羊,气得蛤蟆直哭。”

    我唱给姥姥听,她笑得直揉肚子。我想,别的地方过八月十五一定很热闹吧!杀猪、宰羊,搞得多隆重。我马上想到了老奶奶,谁陪她供月呢?

    趁姥姥不注意,我摸块月饼,偷偷跑出去。

    月亮全升起来了。它圆圆的大盘上,像是涂满了鸡蛋黄。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抢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她从厨房里给我端来了月饼。那月饼是她自己做的。小小的,圆圆的,馅是青萝卜丝和白糖。月饼印着鱼和花的花纹。

    我们吃完月饼,就手拉手,唱起奶奶编的歌来:“月亮升上来哟,宝宝他睡着了。奶奶拿起绣花针,缝啊、缝啊,缝出个小鹿活鲜鲜蹦。太阳出来哟嗨,宝宝他醒来了。奶奶打着阿欠哪,给宝宝穿上带小鹿的新衣裳哟!”

    我唱着,晃着脑袋,觉得自己就是那歌中的宝宝。“出去看月亮吧。”唱累了,也跳累了,我想出去玩。她答应着,戴上三角巾,扯着我的手,来到院里。

    月亮升高了。它的左右飘着几朵灰蓝色的云。月亮里面绰绰约约的,好像有雾,有烟。

    她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是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带着玉兔上月宫了。

    我恨嫦娥。我想,她要是不偷吃那药,地上的人将会有许多长生不老的、包括奶奶。她的头发全白了,牙齿也脱落了。她老了。有一天她会死的。

    ②____

    ……

    “听着大江的水声了么?”

    “听到了。”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晚间去,不害怕?”

    “怕啥,大月亮呢。”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月光泻在江面上,像播撒了许多金子,一跳一跳的。

    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拿一片小玻璃碴,把它浸入水中,可以看到好多色彩。

    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在这晚秋的江面上,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我打了个寒战。

    她拾了好多石子,用裙子兜着。她说,她真的要给我做个漂亮的项圈。

    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我不愿意让奶奶看见。

    (有删改)

    1. (1) 【小说·故事】发生在北极村触动人心的故事有很多,请任选三个概括。

              ②        ③

    2. (2) 小说·心理】北极村留下了我无数的欢笑水,根据情境,在文章划线处进行相关(欢笑或泪水)的画面补写。

    3. (3) 【小说·品味】按要求完成你的发现。

      “我”眼中的大自然

      你的发现

      ①土豆完了,苞米叶子黄了,干了蚂蚱越来越少,就连鸡也不爱下蛋了。

      ②月亮在山坳里不停地拱啊 , 终于拱出了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是棵豆芽的月亮边。

      ③月光泻在江面上,像播撒了许多金子一跳一跳的。

      ⑴结合加点字,说说“我”眼中的大自然是怎样的?

      ⑵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

    4. (4) 【小说·主旨】结合文本,探究题目“北极村童话”中“童话”的内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