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 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向装有2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边滴边搅拌,二者刚好完全反应。

    1. (1) 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
    2. (2) 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 (3) 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红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

      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烧杯中的相关离子的数量柱状图(乙图是反应前烧杯中的离子分布情况)。

  • 1. (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 . 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 . 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 . 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 1. (2024九上·江北期末) 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小宁同学取反应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小宁判断该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认为小宁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3) 图丙中的最高点与图乙中点相对应。(填“a”“b”“c”或“d”)
  • 1. (2024·新建) 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B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C . 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 1. (2023九上·浙江月考)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 . 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 .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 . 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 1. (2023九上·平湖期中) 酸碱反应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实例不属于酸碱之间的反应的是( )
    A . 金属表面锈蚀后,可用稀盐酸进行清洗 B . 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遵医嘱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以缓解胃酸 C . 蚊虫叮咬人的皮肤分泌出蚁酸,如果涂含碱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D . 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 . 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消失——H+和OH-结合生成H2O C .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D . 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 1.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 . 滴入适量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 . 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 . 测得反应后溶液中的个数比为 D . 滴入适量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 1. (2023九上·义乌月考) 根据以上图回答问题:
    1. (1) 反应中,数目减少的离子是(填符号)。
    2. (2) 验证反应后溶液中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
  • 1. (2023九上·义乌月考) 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向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40g稀盐酸。

    1. (1) 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2. (2) a、b、c三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是溶液。
    3. (3) 从微粒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
    4. (4) 求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0.01%)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