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称量NaOH固体 B . CO2的验满 C . 连接仪器 D . 加热液体
  • 1. 举重前运动员常常会抓一把“镁粉”在手里搓,以起到防滑效果。某种“镁粉”中只含有 MgO、Mg(OH)2、Mg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固体。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分别取4.2gMgO、Mg(OH)2、MgCO3和“镁粉”置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消失。四种固体消耗稀盐酸的质量如表所示,且烧杯③和烧杯④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请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MgO

    Mg(OH)2

    MgCO3

    “镁粉”

    消耗稀盐酸的质量/g

    121.8

    m

    58.0

    61.9

    1. (1) 烧杯③中产生的气体是
    2. (2) “镁粉”中不只含有MgCO3一种物质,理由是
    3. (3) 表格中m的值为多少? (请写出计算过程)
    4. (4) 为确定“镁粉”的具体成分,兴趣小组补充了如下实验:取“镁粉”和MgCO3 各4.2g,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相同条件下的气体体积分别为952mL和1120mL。 由此可知该“镁粉”的成分是
  • 1. 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

    1. (1) 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2. (2) BC 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 。
    3. (3) 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1. 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 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 . 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 . 内壁有 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 D . 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 1. 室温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b段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 B . n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 C . 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 D . c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为5.64
  • 1. 初三某班利用稀硫酸与氧化铜粉末反应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后废液集中在一个废液缸中。为了探究废液的成分,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上层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下表为生成沉淀总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

    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g

    20

    40

    60

    80

    100

    120

    生成沉淀总质量/g

    0.49

    2.94

    5.39

    m

    n

    9.8

    1. (1) 表中 n=
    2. (2) 所取的废液中溶质是
    3. (3) 求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 将足量物质乙加入物质甲中,加入物质乙的质量与纵坐标y的关系不能用如图所示曲线表示的是( )

    选项

    纵坐标y

    A

    硝酸铜与硝酸银的混合溶液

    锌粉

    红色固体质量

    B

    氯化铁与稀盐酸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

    沉淀质量

    C

    硫酸铜与稀硫酸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钡

    沉淀质量

    D

    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气体质量

    A . A B . B C . C D . D
  • 1. 某校九年级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化学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1. (1) 探究一: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了?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交流与讨论 提出猜想二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2) 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猜想Ⅱ成立

    3. (3) 解释与结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小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②有同学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 Na2CO3 , 原因是

      ③有同学认为小陈的方案也不是最优的,理由是;你认为可以将加入的氯化钙溶液换成溶液,可以更好地证明猜想Ⅱ成立。

    4. (4) 探究二: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

      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三位同学按照讨论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猜想正确

      ②向①的试管中加入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5. (5) 反思与交流

      在讨论实验方案时,小李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替换氯化钡溶液,最后被小王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6. (6) 拓展延伸

      ①氢氧化钠应保存。

      ②若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应在溶液中滴加,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 1. 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 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 . 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 A是 Na2CO3溶液 C . 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 . 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