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图甲和图乙两个过程,判断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 . 图甲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的分子产生 B . 图乙变化过程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C . 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 .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数目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特定条件下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被发表在世界权威杂志《科学》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 B . 制造金刚石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 . CCI4是一种化合物 D . 制造金刚石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1. 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 (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变化。
    2. (2) 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3. (3) 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 1. 当你站在电视机背后时,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散发出这种气味的物质是臭氧(O3),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B . 氧气属于化合物 C .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D . 臭氧是混合物
  • 1. 下列利用空气某成分物理性质的是(  )
    A . 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 . 氮气可以制造化肥 C .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 1.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连线,其中错误的是( )。
    A . 氧气——火箭发射——可燃性 B . 干冰—制冷剂——升华吸热 C . 氮气—食品防腐——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 . 稀有气体——霓虹灯—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 1.  科学家研制出有“双腿”且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 26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有关该机器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 B . 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种分子 C . 这种分子机器人的合成属于物理变化 D . 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
  • 1.  下列方法均可以制取氧气,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 加热高锰酸钾 B . 分离液态空气 C . 电解水 D . 分解过氧化氢
  • 1. (2024九下·浙江期中) 化学爆炸是指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 以下不是化学爆炸的是( )
    A . 烟花爆炸
    B . 轮胎爆炸
    C . 面粉爆炸
    D . 煤气泄露爆炸
  • 1. (2024八下·临平月考) 今年的新冠疫情肺炎发生以后,小朱同学对日常使用的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1) 酒精是由构成的(填微粒名称)。
    2. (2) 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密度小于水的无色透明液体,以上性质中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3. (3) 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的实验。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有关。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