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玉米的高茎(D)和矮茎(d)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纯合高茎玉米植株自交,后代中部分个体表现为矮茎,导致该结果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 该玉米基因突变 B . 该玉米染色体结构变异 C . 表观遗传引起表型改变 D . 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新表型
  • 1. (2024高三下·番禺模拟) 小鼠的黑色素细胞负责合成和释放各种色素,毛干吸收色素颗粒展现出相应的毛色。B/b是一对在整个毛发生长周期均表达的等位基因,B表达时小鼠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B不表达时小鼠毛色表现为白色。Agouti基因(简写A)表达的产物是ASP(一种信号肽),ASP会影响B基因的表达。由于ASP只在毛发生长的特定时期才能合成和释放,所以基因型为A_B_的小鼠毛色表现为巧克力色。已知A/a与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基因型为AaBb的种群自由交配,若不考虑变异和自然选择,F1白色鼠的基因型是,F1随机交配,则F2有色鼠中B的基因频率为
    2. (2) B的表达受激素调控,只有激素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时B才表达,但ASP在毛发生长周期的第4~6天集中产生,会与激素竞争受体,使黑色素细胞转而合成黄色的棕黑素,第6天以后ASP不表达。据此分析,巧克力色小鼠每根毛的基部、末梢附近、末梢的颜色分别是
    3. (3) 如图是基因A、AG、AI的结构示意图,1号区域含有启动子序列,2、3、4号区域编码信号肽ASP。

      ①已知AG是A的隐性突变基因,则基因型为AGABB的个体的毛色表现为色。现发现另一与AG同体色的隐性突变基因AS的纯合个体ASASBB,请设计杂交实验验证AG和AS是等位基因。(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选择杂交的个体用基因型表示,不考虑变异)

      ②A基因的1号区域插入一段核苷酸序列后形成AI , 该变异导致启动子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变化使ASP在各种组织中均全时期持续表达,且AIAI存在纯合致死效应。AI的产生是(填“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基因型为AIABb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1. (2024高三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在分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某一时刻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 .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极体 C . 该细胞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D . 该细胞与其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 1. (2024·揭阳模拟)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向导sgRNA,精确引导核酸酶Cas9切割与sgRNA配对的DNA,相关酶在修复断裂DNA的过程中会改变连接部位的碱基序列。科研人员通过删除编码PD-1蛋白基因的2、3、4片段造成蛋白质的功能缺失,制作PD-1基因敲除鼠的流程如图1所示。将体外转录获得的Cas9mRNA和sgRNA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了 12只基因编辑小鼠。利用PCR鉴定小鼠的基因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P1和P2是PCR 的引物。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敲除2、3、4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 . 敲除前,根据敲除的位置需要设计3个sgRNA C . 图2中,4和12个体杂交的子代均为敲除纯合子 D . 图2中,3、5、7个体的体内均能检测到PD-1
  • 1. (2024·揭阳模拟)  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被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的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的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单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未分裂 B . 可构建10种野生型玉米单体并测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 . 玉米单体在减数分裂Ⅰ的过程中,可观察到10对四分体 D . 若突变基因位于缺失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子代有2种表型
  • 1. (2024·揭阳模拟)  家蚕的性别决定类型为 ZW型,虎斑纹(E)对非虎斑纹(e)为显性性状,基因 E/e位于3号染色体上。油蚕基因os位于Z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是重要的伴性遗传标记,野生型家蚕全身白色,被称为姬蚕。为培育限性虎斑纹的家蚕新品种,研究人员用射线处理虎斑纹雌蚕蛹,使带有基因 E 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 W染色体上,通过杂交得到 F1 , 用雌性的F1分别与非虎斑纹油蚕杂交,得到两组F2 , 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非虎斑纹雌蚕与纯合的虎斑纹雄蚕的成蚕杂交,得到 F1。F1的雌、雄蚕相互杂交得到F2 , F2个体的表型和比例为
    2. (2) X射线处理使虎斑纹雌蚕发生变异,可用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该变异,观察到的变异特征是。根据杂交结果可知,第一组F2的家蚕共有种基因型,其中雌蚕的表型为
    3. (3) 雄蚕的食量少且产丝量大,在生产上更具有经济价值。在第二组的F2中根据表型挑选出雌蚕,这些雌蚕与非虎斑纹油蚕或非虎斑纹姬蚕杂交,后代均能持续分离出雄性,原因是
    4. (4) 研究人员检测了突变基因(os)mRNA 相应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以及正常基因mRNA上相应的突变位点,结果如表所示。

      密码子序号

      1……4……19 309……540

      部分密码子表

      突变①

      AUG……AAA……ACU UUA……UAG

      AAC:天冬酰胺 AAA:赖氨酸

      ACU、ACC:苏氨酸 UUA:亮氨酸

      UAG、UGA:终止密码子

      AUG:甲硫氨酸,起始密码子

      突变②

      AUG……AAC……ACC UUA……UAG

      突变③

      AUG……AAC……ACU UGA……UAG

      正常核苷酸序列

      AUG……AAC……ACU UUA……UAG

      基因(os)的突变类型可能是突变(填“①”“②”或“③”),原因是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拟南芥是公认的模型植物,植物科研的“小白鼠”。拟南芥的果实为长角果,成熟时果荚会开裂并释放种子。科研人员就拟南芥果荚开裂机理进行了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者利用T-DNA插入的方法,获得3个果荚不开裂的突变纯合体甲、乙、丙。其中突变体甲是T-DNA插入到M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M酶活性丧失。M基因由于T-DNA的插入突变为m基因,此过程是基因突变的依据是
    2. (2) 经检测突变体乙是T-DNA插入到E基因中,导致其编码的E酶活性丧失;突变体丙的M酶和E酶活性均丧失。将上述突变体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一

      甲×丙→F1

      F1与F1'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乙×丙→F1'

      杂交组合二

      甲×乙→F1

      F1与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完全开裂:不开裂=1:3

      ①由杂交组合一,(填“能”或“不能”)推出M、m与E、e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理由是

      ②让杂交组合二的F1自交,F2代表型及比例为,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占

    3. (3) 现有另一突变体丁,其果荚开裂程度为中等开裂(介于完全开裂与不开裂之间)。经检测其M和E基因均正常,由另一个基因F突变成f基因引起;检测其开裂区细胞内M酶和E酶的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推测果荚中等开裂的原因是f基因
  • 1. (2024·南宁模拟)  某家族中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分别为 A/a、B/b,该家族的系谱图如下。对不同的个体进行基因检测,用相同的限制酶处理基因 A/a、B/b后进行电泳,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个体

    电泳结果/碱基对

    200

    1150

    1350

    1750

    1650

    Ⅰ-1

    +

    +

    +

    +

    I-2

    +

    +

    +

    +

    Ⅰ-3

    +

    +

    +

    +

    +

    Ⅰ-4

    +

    +

    +

    +

    Ⅱ-5

    +

    Ⅱ-8

    +

    注:“+”表示检测到该基因或片段,“一”表示未检测到该基因或片段,空白表示未进行检测

    A . 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B . 甲病的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增添后产生的 C . 基因型与Ⅰ-2相同的女性与Ⅱ-8结婚,生育的孩子均表现正常 D . Ⅱ-6 和Ⅱ-7 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18
  • 1. (2024·南宁模拟)  与白色棉相比,彩色棉在纺织过程中减少了印染工序,减少了环境污染。基因型为BB的植株结白色棉,基因型为Bb、b(只含一个b基因)的植株结粉红色棉,基因型为 bb的植株结深红色棉。一正常纯合白色棉植株经育种工作者的诱变处理后,可能发生如下甲、乙变异类型,从而获得彩色棉。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用秋水仙素适时处理甲植株的幼苗,则可获得四倍体植株,上述操作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所得的四倍体植株(填“是”或“不是”)纯合子。
    2. (2) 由图可知,乙的变异类型是
    3. (3) 已知基因B/b所在染色体都缺失的植株不育(不结果实),欲探究F1粉红色棉的产生是甲、乙中的哪一种变异类型,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是。此外还可以将粉红色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单株种植,并严格自交,观察统计可育子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则该变异类型为甲;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则该变异类型为乙。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B .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C . 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突变(内因)、基因重组(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导致的 D . 生物进化中会有突变,突变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