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大亚湾模拟) 高大树木通过修剪和塑造能长成一棵盆景矮树,但这棵盆景矮树所结的种子发育成的后代仍是高大的。这个证据可以用于反驳下列观点中的(    )
    A .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 适应的形成是由于获得性遗传 C . 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改变 D . 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 1. (2024高三·广东模拟)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 自然选择 C . 协同进化 D . 生殖隔离
  • 1. (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黔金丝猴的基因组约70%来自川金丝猴,30%来自另一种古金丝猴。科学家据此推测黔金丝猴最初是由川金丝猴和另一种古金丝猴杂交而来,杂交金丝猴在选择配偶时,优先选择跟自己毛发颜色一样的个体。这种选择上的偏好,使杂交金丝猴与其他金丝猴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的新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组等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 黔金丝猴的形成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 C . 黔金丝猴这一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与其他金丝猴产生生殖隔离 D . 黔金丝猴这一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毛色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1. (2024高三下·顺德模拟) 普氏原羚是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濒危野生动物,其自然天敌主要是狼。2018年调查其野外数量只有2793只。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形成13个小种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普氏原羚被分隔成13个小种群,一定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增加 B . 这13个普氏原羚种群会很快形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C . 这13个普氏原羚种群可能会因近亲繁殖而衰退,加速灭绝 D . 应强制拆除牧场围栏和捕杀狼等天敌以防止普氏原羚灭绝
  • 1. (2024高三上·徐州期末) 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上述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 . 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 . 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 . 若d1和d2出现生殖隔离,d1和d2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 1. (2024高三下·汕尾月考)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对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2. (2) 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3. (3) 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4. (4) 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1. (2024高三下·汕尾月考) 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 .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 .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 1. (2023高三上·江阴期末)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70%,b的基因频率为3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 .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 .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为46.2% D .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0%
  • 1. (2024高二下·长沙开学考) 热带雨林中某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甲的叶片为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甲产生的某种毒素抵制了该昆虫的取食,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二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昆虫和植物甲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现象 B . 该昆虫的捕食不利于植物甲的适应性进化 C . 植物甲产生的毒素对昆虫造成了选择压力 D . 非生物因素会影响该昆虫和植物甲的进化
  • 1. (2024高二下·长沙开学考)  热带雨林中的木蚁经过森林地表时,常会感染一种真菌的孢子。一经感染,便会脱离蚁群,爬到距地面较近的树叶下面一动不动,形成“僵尸蚂蚁”。木蚁死亡后,真菌从头部萌发,孢子成熟后被释放到雨林地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 真菌可能通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控制木蚁的神经系统 B . “僵尸蚂蚁”所在树叶温度、湿度适宜真菌的萌发和生长 C . 木蚁和真菌是捕食关系,且两者相互选择而协同进化 D . “僵尸蚂蚁”体内的有机物为真菌生存提供了所需营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