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化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安徽模拟) 用手触摸生活中的碱性溶液时常有滑腻感。下列溶液显碱性的是(  )
    A . 食盐水 B . 肥皂水 C . 84消毒液 D . 柠檬水
  • 1. (2024·安徽模拟) 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下列营养观念错误的是(  )
    A . 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B . 霉变的大米加热到300摄氏度以上,即可食用 C . 缺锌会导致青少年发育不良 D . 油脂是人体供能物质之一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化学与我们的健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灭 B . 为防止食品变质,可用甲酷溶液来浸泡海产品 C . 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棉制品和羊毛制品 D .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某校进行消防演练时,消防员给大家展示了校园内消火栓和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同学们对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干粉灭火器的成分及火灾逃生等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启了项目性学习的探究之旅。

    项目一:灭火器的灭火原理

    1. (1) 消火栓: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木材,衣服等引起的失火可用水来灭火,其灭火原理为

    2. (2) 干粉灭火器: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熄灭。干粉灭火器除可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油、燃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图2中干粉灭火器灭火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填字母序号)。
    3. (3) 项目二: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后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 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

      ②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③ 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且不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猜想一: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碳酸钠;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

      【提出质疑】甲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4. (4)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将可能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

      ② 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5. (5)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BaCl2溶液(选填“能”或“不能”)用Ba(NO3)2溶液代替。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下列实件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测稀硫酸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

    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D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酸雨能酸化上壤、污染水体、腐蚀建筑及文物古迹、加速金质制品的锈蚀,已成为全球性灾害。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 3NO2+H2O=2HNO3+X,

    ② 2SO2+O2+2H2O2=2H2SO4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O B . 反应②既是化合反应,也是氧化反应 C . 反应①、②中共涉及6种氧化物 D . SO2和NO2等是导致酸雨的“元凶”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利用图1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电导率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pH和电导率的变化(如图2和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1中滴加的a溶液为稀盐酸 B . 图2中b→c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C . 图2中d→e所示溶液中的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 . 图3中90s之前电导离下降是因为溶液中的离了数量逐渐减少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如图为氯化钙和氯化亚铁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30℃时,60g氯化钙能完全溶于50g水中 B . 60℃时,氯化亚铁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0% C . 将100℃时二者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氯化钙 D . 某温度下,等质量的氯化钙和氯化亚铁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Na2O3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10g氢氧化钠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40g水完全溶解,将150g盐酸平均分6份依次加入烧杯中(烧杯的质量为5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图乙表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电子天平的示数/g

    125

    150

    175

    199.7

    223.9

    248.9

    1. (1) 分析表格数据和图乙,判断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2. (2) 氢氧化钠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 (3) 通过实验加计算,该同学发现:加稀盐酸,若氢氧化钠溶液不变质,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氢氧化钠完全变质,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多。于是该同学推测:样品中氢氧化钠变质的量越多,完全反应所需的稀盐酸的质量越大。请判断该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1. (2024九下·单县期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滴加液体 B . 量取液体 C . 测定溶液的pH D . 过滤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