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化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1九上·柳城竞赛)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 .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 .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 .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 1. (2024·宝应模拟) 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 . 减少酒精的挥发 B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1. (2024·连州模拟)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底一窗以为通险漏烬之。火能熟水"“漉水囊。其格以生铜铸之。”

    1. (1) “铜铁”属于(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 (2) “飚”(即风)提供燃烧所需的
    3. (3) “火能熟水”说明燃烧(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 (4) “漉水囊”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类似于基本实验操作中的;“其格以生铜铸之”利用了生铜的性。
    5. (5) 茶香四溢,从分子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1. (2024·榕城模拟) 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某物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 . 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原子一定具有质子和中子 C . 燃烧都有发光发热现象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D .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1. (2024·惠城模拟) 下列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实验目的是

    A.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CO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C.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D.探究呼出气体中CO2含量较空气中多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黄埔模拟) 《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 )
    A . 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 B . 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 C . 提高了氧气的浓度 D . 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1. (2024九下·竞秀开学考)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该混合物后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其主要原因是

    (    )

    A . 玻璃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 . 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C . 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D . 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 1. (2024九下·厦门月考) 对铁生锈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B . 对比②③可探究:接触水是否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C . 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D . 对比③④可探究:接触氧气是否为铁燃烧的条件之一
  • 1. (2024·长沙模拟) 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用具)引燃可燃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 . “木燧”能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 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 1. (2023九下·广州模拟)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检验某混合气体成分

    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

    B

    接通直流电,电解水

    a管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b管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向装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滤纸慢慢烧焦。

    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 . A B . B C . C D . D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