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七上·南通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 .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 .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 . 《春》和《济南的冬天》的作者依次是老舍和朱自清,他们都是现代作家。老舍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 1. (2022七上·平南期中)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称呼他人的父亲为“令尊”,向别人请教问题时要说“请赐教”,询问别人的姓氏可说“贵姓”。 B .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两大类,盛行于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C . 《春》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他的主要作品有《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等。 D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2)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 (3) 水 何澹澹 ,
    4. (4) “ 秋 ” 自 古 就 是 古 诗 词 曲 中 的 常 客 , 马致远《 天 净 沙 • 秋 思 》

      。 便 用 白 描 的 表 现 手 法 勾 勒 出 一 幅 生 动 的 秋 日 图 景 。

    5. (5) 《次北固山下》 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给人以乐观 、积极、 向 上的艺术鼓舞力的名句是:
    6. (6) ,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 1. (2022七上·江都月考)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文章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B .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这篇写景散文写得很动人,善于运用各种修辞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本文描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作者借助几件平常小事进行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D . 《观沧海》是西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所写,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 1. (2022七上·徐州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 .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 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如《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其中“天净沙”是题目,“秋思”是曲牌名。 D .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根据比喻词的不同情况,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这个句子就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 1. (2022七上·宁津月考)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是(       )
    A .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集、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背影》,散文集《踪迹》。 B .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C .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 D . 莫怀戚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
  • 1. (2023七下·惠阳开学考)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
    1. (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 (3)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4. (4)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自清《春》)
    5.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关怀惦念的句子是
    6. (6) 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1. (2022七上·宣威期中)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4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A . 1 5 2 4 3 B . 1 4 2 5 3 C . 1 5 4 3 2 D . 1 3 4 2 5
  • 1. (2022七上·广州月考)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B . 《济南的冬天》老舍抓住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发了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C . 《四季的雨》这篇写景散文,通过对雨的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D .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这哲理: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春风过处

    王畔政

    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乌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芭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⑦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一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⑩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

    ⑪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氳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1. (1) 结合全文,请补全相关人物的主要活动。

      人物

      主要活动

      孩子们

      邻家大伯

      隔壁院女主人

      掰香樁嫩芽,做菜

      村民

    2. (2) 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结合选文内容,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赏析加点词语)

      ②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氳着浓郁的烟火气息。(从修辞和句式特点角度赏析)

    4. (4) 文章第10画线语句与链接材料都写了雨中的村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