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下·临安模拟) 下列对一个中学生的相关科学量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受到的重力约为 B . 体积约为 C . 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D . 正常步行速度约为
  • 1. (2024.衢州模拟) 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果胶和纤维素,果胶酶能够水解果胶。工业生产果汁时,常常利用果胶酶处理果泥,以提高果汁产量。为了探究温度对果胶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 2mL果胶酶与 20g苹果泥分装于不同的试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 10 分钟(如图甲):②将步骤①处理后的果胶酶和苹果泥混合,再次在10℃水浴中恒温处理10分钟(如图乙);③将步骤②处理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测量果汁量(如图丙):④)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并记录相同时间的果汁量,结果如下表:

    1. (1) 本实验是通过来反映不同温度下果胶酶催化效率的。
    2. (2) 设置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
    3. (3) 通过以上实验能不能确定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如果不能,请设计出进一步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案。
  • 1. (2024.衢州模拟) 我国有着悠久的钢铁冶炼史,如图甲所示为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炒钢法”,其主要过程可用如图乙表示。将铁矿石与煤炭捣碎加入炼铁炉中鼓入空气,使两者在高温下相互作用,生成的生铁水(含碳量 4%左右)流入方塘中,撒入潮泥灰(主要成分是CaCO3)并反复搅拌形成钢(含碳量 0.1%以下)。

    1. (1) 该过程中,煤炭在高温炼铁炉内的作用是。(写出一点)
    2. (2) 向方塘中撒入潮泥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高温条件下,将生铁水中含有的 SiO2杂质转变为炉渣(主要成分是 CaSiO3)和一种氧化物,生成炉渣的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改变,请写出生成炉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3) “炒钢”过程中,需反复搅拌翻炒方塘中的生铁水才能获得钢,反复搅拌生铁水的主要目的是
  • 1. (2024·鄞州模拟) 科学上任何一种发现都离不开探究。下面是病毒的发现历程。

    1. (1) 1886年,德国科学家迈尔发现有些烟草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点,他把这种病命名为烟草花叶病(图甲),并证实这种病会传染。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进行了实验,过程如图乙所示。他假设导致烟草患病的是细菌,实验结果是烟草依然患病,证明他的假设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2. (2) 1897~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贝叶林克继续研究,实验过程如图丙所示,结果再次证明导致烟草患病的不是。他将这种“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质”取名为“病毒”。
    3. (3) 1939年,科学家才从显微镜中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图丁),其(填“具备”或“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病毒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 1. (2024·鄞州模拟)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称量氯化钠 B . 稀释浓硫酸 C . 读取液体体积 D . 闻气体气味
  • 1. (2024·路桥模拟) 某研究小组同学看到农民伯伯常给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们想,水稻是因为喜欢水才种在水里吗?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1. (1) 水位高低是否影响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研究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请将步骤三补充完整。

      步骤一:小组同学取苗高15cm左右长势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

      步骤二:随机选取10株种在生长环境适宜的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恰好没过土壤,置于26℃的温室里,如右图所示。

      步骤三:

      步骤四:每天观察并记录一次死亡率,持续观察15天,将实验重复三次。

      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

    2. (2) 小组同学了解到:稗草等杂草喜欢与水稻扎堆、抢夺养分。现取同样数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进行实验。观察结果与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远高于水稻。查阅资料获知:水稻被淹后会快速生长,让更多叶片露出水面,即所谓的“泡苗助长”。根据上述研究,请你解释为什么农民常给水稻秧田灌水:
    3. (3) 人类驯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历史。早期水稻生长于沼泽,沼泽的环境时而干旱少雨,时而淹水。水稻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气”,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涝。结合前面的探究,请你指出水稻的这些表现体现了生物学中的哪些概念?____
    4. (4) 小组同学深入稻田,发现稻田内还有蛇、稻虫、青蛙这些动物,请你完整写出它们所在的一条食物链
  • 1. (2024·余杭模拟) 血红蛋白的含量是血液是否达标的一项重要指标,医生常用“硫酸铜目测法”来测定。为了验证该方法是否有效,某兴趣小组取了甲、乙、丙三种已知血红蛋白含量的多个血液样本做实验。测定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标准硫酸铜溶液;②用滴管取新鲜血液在距硫酸铜溶液上方一定的“滴落高度”处将一滴血液轻轻滴入(如图甲),血滴中应不含有气泡;③记录血滴下沉到烧杯底部所需要的时间t。测定实验数据如下表:

    血红蛋白含量

    滴落高度(厘米)

    平均下沉时间t(秒)

    1

    小于10

    较高

    1

    10-15之间

    1

    大于15

    1. (1) 完成测定步骤(配制标准硫酸铜溶液除外)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 (2) 分析数据,支持硫酸铜目测法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效的推论是:
    3. (3) 步骤③强调血滴不应含有气泡,请分析其中原理:
  • 1. (2024七下·吴兴期中) 小科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黑板擦的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1. (1) 分析数据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2. (2) 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像(如右图)。

      由图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 cm 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cm。

    3. (3) 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越来越(填“快”或“慢”);由此推测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1. (2024七下·温州期中) 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米饭变质初期会出现发黄,气味发酸。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

    步骤一: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乡聊二:分别对4个玻璃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处理:

    ①号微波炉中加热1min杀菌;

    ②号高压锅盖上气阀后加热10min;

    ③号蒸锅水沸腾后加热10min;

    ④号不作任何处理。

    ……

    步骤三: 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25℃恒温箱中。

    控制实验条件

    步骤四: 每隔5小时观察并记录米饭颜色和气味。

    观察和记录

    1. (1) 上述四种处理方式处理后,如何判断哪种方式处理使剩饭保存效果更好
    2. (2) 设置步骤二中第④号玻璃杯的目的是
    3. (3) 步骤一中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的目的是
  • 1. (2024七下·越城月考)  生物能否自然发生, 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

    雷迪的实验:如图甲,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 另一个瓶敞口, 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 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

    尼达姆的实验:如图乙,将煮沸的肉汤放入一瓶内,立刻用软木塞盖住。几天后,打开瓶子,发现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如图丙,将肉汤放入瓶子后,直接将瓶口烧成封闭。第一次加热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仍发现微生物。第二次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

    巴斯德的实验: 如图丁, 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 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雷迪实验中, 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2. (2) 尼达姆的实验(选填“能”或“不能”) 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
    3. (3) 斯巴兰扎尼和巴斯德都将肉汤煮沸1小时是为了彻底
    4. (4) 使食物变质的细菌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它们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8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