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物理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上·湖南期末)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 重心、合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微元思想 B . 用质点代替有形状和大小的物体的理想化模型法是不科学的 C . 牛顿的理想实验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 当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
  • 1. (2024高一上·龙岗期末)  科学家们总结了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极限思维法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时的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时速度,运用了理想模型法 B . 加速度的定义式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C . 重心、合力等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D . 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时,利用了极限思维法
  • 1. (2024高一上·贺州期末)  物理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为一体的学科。下列有关科学思维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 图甲利用“极限法”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 B . 图乙伽利略斜面实验采用了“理想化模型法” C . 图丙将F看成的合力,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D . 图丁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代表物体在t内总位移,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 1. (2024高一上·红桥期末) 下列关于物理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集中于重心,是极限法 B . 将一个有形状和大小的物体看成一个质点,是理想模型法 C . v﹣t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是控制变量法 D . 当Δt非常小时,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是比值定义法
  • 1. (2024高三上·赤峰模拟)  物理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为一体的学科。下列有关科学思维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所示,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放大法 B . 图乙所示,探究两个互成角度共点力的合成实验——理想模型法 C . 图丙所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量引力常量——控制变量法 D . 图丁所示,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实验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极限法
  • 1. (2024高一上·聊城期末)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重心、合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等效思想 B . 用质点代替有形状和大小的物体的理想化模型法是不科学的 C . 牛顿的理想实验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 当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微元法
  • 1. (2024高一上·庐江期末) 物理学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关于物理学上一些事件和科学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体现了极限思想 B .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C . 重心概念的建立体现了理想化模型的思想 D . 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利用比值定义法得到的定义式
  • 1. (2023高一下·福州期末) 下列关于几幅书本插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甲图中,牛顿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运用了放大法测微小量 B . 乙图中,研究小船渡河问题时,主要运用了等效法 C . 丙图中,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 . 丁图中,火车转弯超过规定速度行驶时,外轨对外轮缘会有挤压作用
  • 1. (2023高一上·泰兴期中)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它既反映出少年曹冲的机智,同时也体现出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运用到与之相同物理思想方法的是( )

    A .
    观察有机玻璃的微小形变
    B .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C .
    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D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1. (2023高三上·成华期中)  关于物理课本中的四幅插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研究鹰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时可将其看做质点,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B . 图乙中为了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定义了速度 , 运用了比值定义法 C . 图丙中用极短曝光时间内小球的平均速度来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运用了极限思想 D . 图丁中把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作用于重心,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