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上·邵阳期末) 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研究人员调 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 (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体长与鱼龄相关)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入侵初期,与农田生境相比溪流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 B . 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 C . 相同生境里,食蚊鱼的入侵使唐鱼的种内竞争激烈程度降低 D . 食蚊鱼入侵是对唐鱼种群数量调节的外部调节因素,但不改变其 K 值
  • 1.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N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 . 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C . 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 . 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不能反映因果循环关系
  • 1. (2024高二下·兴宁月考) 下图1示太湖中部分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下图2为科研团队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图1中食浮游生物鱼类处于第二、三营养级 B . 结合图2分析,可在12-2月清除底泥、3-4月在上覆水位置打捞蓝藻以防治水华 C . 夏季蓝藻水华最易发生,影响太湖藻类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条件等 D . 若食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由60%浮游动物、40%浮游藻类组成,要收获100kJ的食浮游生物鱼类,至少需要1700kJ的浮游藻类
  • 1. (2024高三下·云安月考)  稻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中投放鲤鱼,为了探究增加养殖品种和密度对产量和生态效益的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下表。

    组别

    综合种养方式

    第62天鲤鱼增重率

    第145天鲤鱼增重率

    A

    稻+鲤鱼(0.3尾/m2

    140.2%

    310.3%

    B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1尾/m2

    148.2%

    260.2%

    C

    稻+鲤鱼(0.3尾/m2)+罗非鱼(0.2尾/m2

    85.6%

    415.3%

    注:增重率是与实验开始时鱼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表示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 (1) 稻田中的鱼等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说明鱼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和更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答出2点)原理。
    2. (2) C组第62天鲤鱼增重率最低,从种间关系分析主要原因是。在第145天鲤鱼增重率最高,可能原因是随着鱼类逐渐适应生境,鲤鱼的觅食生态位逐渐,占用更多资源。
    3. (3) 研究人员预测:增加养殖品种可以提升鱼的总产量。研究人员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获得的实验数据。
    4. (4) 在C组养殖模式基础上,如果再增加罗非鱼的养殖密度,有人预测第145天鲤鱼增重率会远低于C组,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1. (2024高二下·惠来月考) 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 . 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 .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 . 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 1. (2024高二下·惠州月考) 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 气温和干旱影响种群密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D . 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 1. (2024高二下·广安开学考)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两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 . 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C . 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D . 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 1. (2024高二上·荆州期末) 蝗灾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研究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可为控制蝗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导致蝗虫患病致死的传染性病原体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 若不存在密度制约因素,蝗虫种群增长模型将呈“J”形 C . 杀虫剂、天敌都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D . 蝗虫种群数量若呈“S”形增长,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变小
  • 1. (2024高三上·湖北期末)  兰花作为随州市和贵阳市等城市的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喜阴喜湿润,开花时花舌会释放出香味物质,素有“香者之王”的美誉。蚧壳虫是兰花最常见的虫害,主要寄生在茎和叶片上,被列为园林“五小害虫”之首。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决定兰花种群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 . 从兰花的生活习性看,干旱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非密度制约因素之一 C . 蚧壳虫的寄生位置是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能体现垂直结构 D . 兰花释放出香味物质作为化学信息可能用于吸引昆虫传粉,有利于种群繁衍
  • 1. (2024高二下·临澧开学考)  已知物种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动物。1949年,将100只某动物新物种乙引入该生态系统,之后的70年中,两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2019

    甲的种群数量/只

    16 200

    16 900

    12 200

    9 200

    7 100

    7 200

    7 100

    7 200

    乙的种群数量/只

    100

    118

    192

    240

    170

    160

    170

    160

    A . 在引种初的40年内,新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 . 新物种乙的引入不会改变物种甲的环境容纳量 C . 物种甲和物种乙可能为捕食关系 D . 物种甲是引起物种乙的数量发生变化的唯一因素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