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十堰期末)  某植食性动物迁入新环境一段时间,其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不变 B . t1时刻,该动物种群数量最多 C . t2时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 . t3时刻与t0时刻的种群数量相等
  • 1. (2024高三上·十堰期末) 植物种群S1、S2生活在同一地域中,科研人员调查了植物种群S1、S2的适宜的生存温度和湿度范围,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 S1和S2的生存面积重叠很小,两者几乎没有竞争关系 B . S1能适应的湿度范围较S2的广 C . S2能适应的温度范围较于S1的广 D . 温度和湿度都是制约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1. (2024高二下·雷州开学考) 蝗虫是农业害虫,其幼虫称为跳蝻,生活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 . 蝗虫的聚集生活,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C . 利用杀虫剂可彻底杀死蝗虫,避免其捕食农作物 D . 蝗虫入侵初期数量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1. (2024高二下·惠东开学考)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描写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的古诗词,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B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立体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增收 C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D . “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
  • 1. (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物种持续增加,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底栖动物资源,每年吸引着黑嘴鸥、丹顶鹤等候鸟来此繁殖、迁徙和越冬。湿地中还有鱼、虾,土壤中有各种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怪红柳绿,芦花飞舞,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近10万亩,让黄河三角洲成为更多鸟类与人和谐共处的“天堂”。
    1. (1) 黄河三角洲吸引了大批鸟类,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其原因是该区域。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答出两点)。
    2. (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既可以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还可以作为风景区供游客参观,这体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是
    3. (3) 曾经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动物栖息地呈现碎片化的特点,栖息地碎片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是(答一点),因此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相关政策。
    4. (4)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策略。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提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但不能盲目引入物种,引入物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答两点)。
  • 1. (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下图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一直在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 . 若在d时间,有少量外地藏羚羊迁入该地区,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 C . 遭遇寒流时,藏羚羊种群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故寒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 藏羚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 1. (20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 下图为某湿地公园内河流及两岸的荔枝园、龙眼园等生态园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浅滩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表现为群落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C . 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的杂草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园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将增加 D . 龙眼园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导致害虫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
  • 1. (2024高一上·汕尾期末) 轮虫是幼鱼苗主要的饵料,研究人员利用轮虫和鱼类用滤网隔开并与微藻共存的生态方法培养轮虫,研究其种群密度,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主要从(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的角度研究轮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该因素通过直接影响轮虫种群的等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 (2) 图中1组和2组结果显示前6天轮虫种群近似呈形增长,其中泥鳅组的环境容纳量接近。食物和空间是后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密度相关,因此称为
    3. (3)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生态培养可以提高种群密度,并且使密度超过100个/mL的时间占7d以上,远超对照组,说明生态培养可以
  • 1. (2024高一上·汕尾期末)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能影响作物的价值。下图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大 B . 作物的价值越大,最终的收益不一定越高 C . 曲线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D . 在A、B、C三点中,将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收益最大
  • 1. (2024高二上·湛江月考)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多年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数量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图1中甲曲线表示的是一定量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则在调查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方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至少说出两点)。
    2. (2) 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的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曲线所示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填“>”“<”或“=”)其在t2时的数量。
    3. (3) 对该湖泊中动物X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0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5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为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X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实际值(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共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