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期末)  2021年,中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人类的行为和措施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 .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 B .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C .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D . 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 1. (2024高二上·海淀期末)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 ~(3)题。

    稻鱼蛙共作种养

    立体农业,就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例如,“板栗—茶树结构”“稻—鱼—甡结构”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黑斑蛙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蛙类,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和人工养殖的前景广阔。南方某地进行“稻鱼蛙共作种养模式”实验, 实验区稻田总面积2000 m²,以每200 m²为一个单元,共设10个共作单元,单元外围的防护设施包括防逃围网和防禽天网等。黑斑蛙幼体由水产养殖合作社自繁自育,规格为4g/尾; 鱼种选用耐低氧能力强的泥鳅,规格为3g/尾; 水稻品种为茎粗叶挺、分蘖力强、抗逆性好的“隆两优1988”。

    6月初,在实验区内施发酵有机肥,10天后进行人工翻耕并栽插水稻秧苗,实验中不再追肥。肥料既是水稻栽培基肥,也是蛙、鱼培养的天然饵料。 实验中,根据黑斑蛙生长情况,选择不同规格和营养成分的人工饵料。泥鳅以共作稻田中的单细胞藻类、摇蚊幼虫、蚯蚓、植物碎屑和杂草等天然饵料为食,全程不投喂人工饵料。实验投入与产出比如下表。

    表稻鱼娃共作种养工作种养实验区收支明细表

    实验收入

    实验成本

    品种

    产量/kg

    产值/元

    项目

    支出明细

    金额/元

    黑斑蛙

    4953

    148560

    黑斑蛙苗种

    130000尾

    13 000

    泥鳅

    25

    625

    泥鳅苗种

    2000尾

    100

    稻谷

    670

    2 780

    水稻

    种子、育秧

    300

    饵料

    不同时期专用

    49 000

    其他

    物料、租金和人工等

    29 100

    合计

    151965

    合计

    91 500

    稻鱼蛙共作种养模式, 可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具有“四增·四节” 的效果,即增粮、增鱼、增蛙、增效和节药、节肥、节水、节工,还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农业污染,一块稻田生产出优质稻谷及动物蛋白产品,可以增加农民的实际获得。

    1. (1) 该实验探索“以稻供荫、以蛙护稻、稻鱼蛙共作”的生态农业模式,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田群落的结构,提高单位空间中的经济效益。其中,稻谷遮荫对黑斑蛙种群生存的影响属于因素。
    2. (2) 除实验开始前施用有机肥外,实验过程中实现“免化肥、免农药”,符合国家提倡的环保种植要求。推广该种植方式的意义是
    3. (3) 据表可知,实验期间,该稻田的利润约为元/m²(保留小数点后2位数字)。为进一步提高收入,有些农户提出“泥鳅无需投喂饲料,初始投放数量越大越好”,请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这一想法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 1. (2024·义乌模拟) 探究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的缘由,很多都与人类自身生产活动有关。在下列各组选项中,三者之间没有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
    A . 滥牧、土地退化、荒漠化 B . 酸雨、土壤酸化、农作物增产 C . 氟利昂、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 D . 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 1. (2024·甘肃模拟) 碳中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初级消费者的生态足迹比次级消费者生态足迹大 B .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口基数 C .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D . 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足迹
  • 1. (2023高二下·蚌埠期末) 近几年来,某软件推出一项功能,即用人们每天走路的步数在软件上兑换“能量”,再用一定量的“能量”在现实生活中转换为栽种一颗小树苗,使人们在加强自身锻炼的同时,又能为改善自然环境贡献力量。减少开车,节约用纸,使用清洁能源等都是现代环保措施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多走路,少开车,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B . 减少生态足迹可减小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C . 环境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恢复 D .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1. (2024高二上·绥化期末) 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 (1)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2. (2) 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过程,②表示的是关系,④表示的是作用。
    3. (3) 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最少是kJ。
    4. (4) 碳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其特点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
    5. (5) 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
  • 1. (2024高三上·新洲期末) 2021年10月,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和蛋白质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和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工合成有机物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B . 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的活性与其空间结构无关 C . 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原料除一氧化碳外,还需含氮的物质等 D .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否存在
  • 1. (2024高三上·宝应期末)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细菌和绿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湖泊表现出良好的治理效果。传统生态浮床(CFI)是将经过筛选的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是挺水植物)栽植于浮床上,利用植物根系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如图1)。现有研究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生态浮床(IEFI),将水生高等植物栽种在空心竹排上,弹性立体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可以附着微生物)悬挂在竹排下方(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细菌属于
    2. (2) 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进入生态浮床后会在水生植物体内积累、浓缩,这种现象称为。生态浮床常选种黄菖蒲、水芹等水生高等植物。选用植物时除了要考虑植物对水体的净化能力,还要兼顾植物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3. (3)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浮床上的水生高等植物能防治水华的原因有:
    4. (4) 生态浮床中水生高等植物还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净化水体:①通过阻挡、吸附等使污染物沉降;②通过增加水中,使根系富集的微生物分解增强。同时新型生态浮床中大量的弹性立体填料可作为生物膜载体,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5. (5) 研究人员在江苏某地进行了新型生态浮床(IEFI)和传统生态浮床(CFI)的水质净化效果对比,其中对总氮(TN)的去除情况如图3所示。

      ①根据实验结果,对TN的作用效果是

      ②在12月,两系统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

  • 1. (2024高三下·长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1961年到1967年生态盈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B . 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 . 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 . 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 1. “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海洋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B . 每个生态系统都可以依靠自身结构成分实现“碳中和” C . 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等措施将助力“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D .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