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句容期末)  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全球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周末返校选择搭乘校车属于低碳交通,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 B . 采用CO2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 C . 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 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 1. (2023高二上·铁岭月考) 9月23日,杭州第19国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俱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 .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 . 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 “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期中)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有利于维持碳循环的平衡 B . 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 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 实施“定期休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 1. (2023高三上·友谊开学考)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B . 人类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小 C .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 . 生态足迹中的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 1. (2023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下列有关水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类活动会改变水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 水葫芦的入侵会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C . 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会破坏水域的生态环境 D . 定期休渔有利于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化发展
  • 1. (2023高三上·浙江模拟)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我国实行的“三孩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从而调整年龄结构 B . 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C . 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及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D . 转基因农作物进行推广种植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 1. (2024高三上·湖北月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和生态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适度采伐原则 B . 将生活垃圾回收后直接撒到农田中即可作有机肥 C . 为了使养分还田而将夏收后的小麦秸秆焚烧处理 D . 在荒漠区域建立“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
  • 1.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农田,利用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B . 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C .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D . 建设生态廊道可为野生动物的扩散、迁徙提供通道,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 1. (2023高三上·贵州开学考) 与1961年相比,2019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 B . 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 C . 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 D . 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
  • 1. (2023高二下·玉溪期末) 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 B .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 C . 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 D . 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