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数量大多已达到动态平衡,影响该平衡的因素很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气候干旱可导致一些种群出现爆发式增长,会影响该平衡 B . 捕食关系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来影响该平衡 C . 密度制约因素影响该平衡的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 . 有些影响因素可能既是生物因素,同时也是非生物因素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微生物计数时除血细胞计数板外,还常用细菌计数板。某研究小组将大肠杆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采用下图所示的细菌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02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32、35、36、3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计数时先滴加一滴清水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B . 细菌计数板相较于血细胞计数板而言,可对细胞较小的原核生物计数 C . 细菌计数板计数法统计的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可能比实际值大 D . 此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约为:2.82×1010个/mL
  • 1. (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  科研团队对某地甲、乙两植物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在O~t3段,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稳定 B . t2时,乙种群数量达到最低值 C . t3后甲、乙种群可能均达到K值 D . 甲、乙两种群间存在竞争关系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竞争干扰假说”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说”认为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每年冬天,白鹤迁徙到鄱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年中决定鄱阳湖白鹤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
    2. (2) 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3. (3) 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4. (4) 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说”,原因是;依据“群体警戒假说”分析,原因是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近些年随着黄河口湿地生态“大补”,生物种类大量增加,曾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也大面积出现。下表为被调查区域三个时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及黄河刀鱼的同化量在不同生命活动中分配比例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期

    竞争消耗的能量

    逃避敌害消耗的能量

    繁殖后代消耗的能量

    物种数

    I

    17

    18

    65

    49

    II

    18

    60

    22

    80

    III

    65

    17

    18

    46

    A . 在描述黄河刀鱼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需要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B . 黄河刀鱼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 C . 与时期Ⅰ相比,时期Ⅱ物种数增多,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D . 为防治某种生物增加引起的危害,可引入其天敌,使能量分配向Ⅱ时期的模型改变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 B .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 C .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需对土壤进行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 . 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B . 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C . 适时适度的森林砍伐有利于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D . 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1. (2024高二下·新洲期中)  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A . 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B . 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该种群会灭绝 C . 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 D . 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
  • 1. (2024高二下·图木舒克期中)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增长曲线的“J”型时,其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增大 B .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 人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 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1. (2024高二下·图木舒克期中)  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 B . 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 C . 持续降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D . 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