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上·东莞期末)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非洲戈龙戈萨国家公园的非洲象惨遭盗猎,导致雌象中无牙个体比例由18%上升至5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无牙非洲雌象的比例上升可能会降低其幼崽的存活率 B . 该国家公园所有非洲象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 盗猎活动会威胁非洲象的生存甚至可能改变其进化方向 D . 非洲雌象无牙比例由18%上升至50%表明新物种已诞生
  • 1. (2024高二上·期末)  海蜘蛛是一种在深海中生存了5亿年的节肢动物,其视觉器官高度退化,身体透明不易被发现,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在海洋中不存在天敌,偶尔会进入淡水水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进入淡水水域后,海蜘蛛为适应新环境可能发生变异 B . 海蜘蛛在海洋中不存在天敌,海洋环境对海蜘蛛不存在自然选择 C . 海蜘蛛视觉器官退化、身体透明等特点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 对海蜘蛛和陆地上的蜘蛛进行基因测序,为它们起源于共同祖先提供细胞水平的证据
  • 1. (2024高三上·期末)  下图模型代表某大陆物种 A 在浙江沿海某群岛上的演化过程,据估计该过程经历了几百万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物种A进化为多个物种的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 . 由物种A进化为多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 C . 乙岛上物种C与物种D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 D . 若甲岛物种B的M基因频率不变,但MM的基因型频率可能改变
  • 1. (2024高二上·期末)  由于生物进化是在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发生改变,进而使其他生物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会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此过程称为协同进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竞争的选择压力使不同物种生态位分离以避免发生协同进化 B . 众多物种与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有利于生物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C . 协同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 .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差异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 1. (2024高二上·北京期末)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 1. (2024高三上·海淀期末) 学习以下材料, 回答(1) ~ (5) 题。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

    —虫高一尺稻高一丈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褐飞虱是专食水稻的害虫,它将针管状的口器刺入水稻,可直达韧皮部的筛管吸食汁液(图1)。取食过程中褐飞虱分泌唾液,唾液中降解细胞壁的酶类使得口针更容易穿刺,此外,唾液中的α- 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可以促进淀粉水解。

    B蛋白是褐飞虱唾液中的一种蛋白质, 随褐飞虱取食进入水稻体内,可抑制易感水稻的基础防御反应。水稻也有相应机制来抵抗褐飞虱。抗虫水稻中存在N基因,其编码免疫应答受体N蛋白。N蛋白可识别并能与B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进入细胞核,从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引发防御反应。例如,通过调节胼胝质合成酶基因与筛管中胼胝质水解酶基因的表达,控制筛板上筛孔(图2) 边缘胼胝质的合成,从而抵御褐飞虱吸食筛管中的汁液。

    研究发现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抗虫水稻中持续高表达B蛋白可提高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但植株矮小,产量低。 自然界中,抗虫水稻可及时清除B蛋白以避免过度的抗虫反应。B蛋白进入水稻细胞被N蛋白识别后,除激活抗虫信号通路之外,也激活了细胞自噬。细胞自噬是一种依赖溶酶体和液泡的蛋白质降解途径。B蛋白可与细胞自噬受体结合,且N蛋白促进二者的结合,自噬受体可与自噬体结合, 最终将B蛋白拖入液泡并将其降解。 由于B蛋白 -N蛋白- 自噬受体三者互作激活细胞自噬,降解B蛋白,水稻细胞内B蛋白的量被严格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当褐飞虱取食终止时,水稻细胞中已无残留的B蛋白,故可快速恢复正常生长发育。

    目前水稻育种中已获得应用的抗褐飞虱基因非常少,因此发掘和利用水稻中多种不同抗性机制的基因,将它们聚合利用,是形成抗褐飞虱的长效机制。

    1. (1) 褐飞虱唾液中的酶可以水解植物细胞壁,便于口针穿刺植物组织,同时分泌的α-淀粉酶和麦芽糖酶将淀粉分解为进而吸收。
    2. (2)  水稻N蛋白调节胼胝质合成酶与胼胝质水解酶的表达(如下图),是对抗褐飞虱的有效策略。

      褐飞虱取食水稻汁液时Ⅰ ~Ⅳ应分别为(选填选项前字母)。

      a. 促进 

      b. 抑制 

      c. 上升 

      d. 下降 

      e. 阻塞 

      f. 畅通

    3. (3)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关于 B蛋白在植物体内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B 基因转入抗虫水稻并持续表达,可提高转基因水稻抗虫性

      b. 水稻细胞中长期存在 B蛋白可激发防御反应,利于植株生长

      c. B蛋白在易感与抗虫水稻中引发的效应相同

      d. 抗褐飞虱水稻通过细胞自噬途径来清除B蛋白

    4. (4)  从稳态与平衡的角度,分析抗虫水稻精细调控进入体内的 B蛋白以实现抗虫反应与生长发育之间平衡的机制
    5. (5)  虽然水稻通过 N蛋白可以对抗褐飞虱的侵害,但在水稻育种中单一应用此机制可能有失效的风险。请结合文中信息,推测存在这种风险的原因
  • 1. (2024高三上·和平期末) 油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草本植物,其中甘蓝型油菜是种植最为广泛的油菜类型,该物种为异源四倍体(AACC,体细胞染色体数是38),是由白菜(AA,体细胞染色体数是20)和甘蓝(CC,体细胞染色体数是18)在经过杂交后经过自然加倍形成的。
    1. (1) 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 (2) 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如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F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形成异源多倍体。

    3. (3) 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

      (用字母表示)。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

    4. (4) 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

      不同。

    5. (5) 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
  • 1. (2024高三上·和平期末) 某种飞蛾的长翅对短翅为显性,短翅类型占该种群的10%,长翅杂合子占该种群的20%,

    现将该种群引入到某常年刮大风的小岛上,数年后发现短翅蛾的比例维持在81%左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引入小岛前该飞蛾种群中长翅基因频率为90% B . 该飞蛾种群长翅基因和短翅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 引入小岛后短翅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发生定向突变 D . 引入小岛数年后该飞蛾种群中长翅基因频率为10%
  • 1. (2024·义乌模拟) 某植物4号染色体上面的A基因可以指导植酸合成,不能合成植酸的该种植物会死亡。现有A3-和A25-两种分别由A基因缺失3个和25个碱基对产生的基因,已知前者不影响植酸合成,后者效果未知。
    1. (1) 现有基因型为AA25-的植物,这两个基因是基因。该植物自交后代进行PCR,正向引物与A25-缺失的碱基配对,反向引物在其下游0.5kb处,PCR后进行电泳,发现植物全部后代PCR产物电泳结果均具有明亮条带,原因是,其中明亮条带分为较明亮和较暗两种,其中较明亮条带代表基因型为的植物,比例为
    2. (2) 将一个A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3-A25-的植物的6号染色体,构成基因型为A3-A25-A的植物、该植物自交子代中含有A25-A25-的比例是
    3. (3) 在某逆境中,基因型为A3-A3-的植物生存具有优势,现有某基因型为A3-A的植物,该种植物进行随机授粉,逆境中基因频率上升,这是的结果,该种群(填“遵循”或“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 1. (2024·义乌模拟) 考古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现存动物门类和已灭绝的生物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而更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其祖先的化石被发现。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报道了赫德虾类奇虾在澄江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共计六种,包括至少两个新种,这表明大型肉食型奇虾类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关于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
    A .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自然选择” B . 赫德虾类奇虾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C . 澄江生物群不同生物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D . 奇虾类动物的高度多样化表明寒武纪生物界有较复杂的食物网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共4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