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增加CO2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 B .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真正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球协作 D .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 1. (2024高二下·光明期中)  某些植物遭到昆虫取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等。烟粉虱(植食性昆虫)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上述植物产生的能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属于生物信息 B . 昆虫取食植物与植物被取食时分泌茉莉酸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 . 植物能产生抗虫反应体现了信息传递对种群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D . 增强烟粉虱的Bt56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控制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下表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0

    P占同化量的比例(%)

    R占同化量的比例(%)

    棉鼠(恒温食草动物)

    13

    87

    红狐(恒温食肉动物)

    4

    96

    狼蛛(变温食肉动物)

    25

    75

    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

    58

    42

    A . 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P、R及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之和 B . P占比低,与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捕获食物的过程更不容易有关 C .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分配更多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因此R占比高 D . P与R的比例不仅随生物的生活模式改变,还受环境资源的影响
  • 1. (2024高三下·广西模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入螃蟹种群后形成的以蟹、稻为主导生物的蟹—稻共生生态系统,为探究该养殖体系的优势,科研人员选取多个池塘进行实验。
    1. (1) 中华绒鳌蟹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生植物、鱼等动物,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中华绒螯蟹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为
    2. (2) 在设计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时,考虑了栽种作物与养殖动物之间合适的比例,这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为确定中华绒螯蟹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池塘中的生物积累量。
    3. (3) 实验塘于6月投放中华绒螯蟹蟹苗,10月份收获成蟹,调查各食物种类的生物量(某一时间单位面积内所含的有机物量)结果如下,请回答:

      10月收获期各组分

      生物量t·km-2·a-1

      稻田单作生态系统

      蟹—稻复合生态系统

      总生物量

      8674.90

      25123.66

      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

      7.91%

      5.81%

      鱼类生物量占比

      0.27%

      0.12%

      中华绒螯蟹生物量占比

      0.20%

      其他

      5956%

      58.69%

      水稻生物量占比

      32.26%

      35.18%

      ①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蟹—稻复合生态系统这种立体农业,将生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有利于

      ②据表中数据分析,加入中华绒螯蟹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③从长期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答至少2点)。

  • 1. (2024高二下·梅州期中) 生态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下列与其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质可循环往复,意味着各种生态系统都可以在物质上自给自足 B . 某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 只有生物可接受信息并做出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D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某生态农业养殖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池塘循环养殖系统,该系统设计了多个前池塘上层水流入后池塘底部水层交换的环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养殖塘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B . 水层交换环节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溶氧量 C . 增加养殖塘的数量,既能提高水生动物产量又能降低生态塘中N、P含量 D . 生态塘和潜流湿地中种植水生植物,有利于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 1. (2024高二下·阳朔期中)  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的鱼类,三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研究人员在4片条件基本相同的人工鱼塘内分别投放了900条鱼(甲、乙、丙各300条)和数量不等的捕食者。一段时间后,统计各鱼塘中三种鱼的存活率,得到下表所示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鱼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存活率/%

    1

    0

    95

    4

    51

    2

    4

    62

    28

    20

    3

    8

    49

    31

    15

    4

    12

    38

    35

    11

    A . 捕食者可能偏好于捕食甲、丙而非乙 B . 据题可推测,随捕食者数量增加,乙、丙将被捕食者捕食灭绝 C .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对乙的竞争抑制显著减弱 D . 当不存在捕食者时,乙可能由于种间竞争而消失
  • 1. (2024高二下·阳朔期中)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群落的季节性 B .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燕草与秦桑构成了一个群落 C .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声属于物理信息,其有助于种群的繁衍 D .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鳢有鲔,鲦鲿鰋鲤”(形容河中鱼类丰富)——这些鱼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 1. (2024高二下·阳朔期中)  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部分情况如图所示,甲、乙、丙是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乙中生物1、2、3、4分别是第一、二、三、四营养级 B . 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 C . 图中过程②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 . 大气中CO2来源除了①③④,还包括化石燃料燃烧
  • 1. (2024高二下·阳朔期中)  “蒹葭苍苍”“荷红柳绿”“百鸟翔集”“渔歌唱晚”是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本来的水色天光与清风雅韵,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实施“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的真实写照。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前片面追求湖泊生产,将湖泊近岸区改造成稻田,导致湖泊的净化能力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湿地生态系统周边的农田“退耕还湿”体现了群落的演替,该处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其稳定性逐渐增强。
    2. (2) 湿地中的鱼类在觅食过程中的游动引来了鸟类,鸟类捕食行为逼迫鱼类躲避捕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
    3. (3) 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某水域生态系统某时期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数字代表所占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百分比。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用文字表述)。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用%表示并保留整数)。若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最主要的能量去向是

    4. (4) 当地将湖泊出产的芦苇压成饼块喂猪或用来种蘑菇,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