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上·南山期中) 原产于北美洲的一年蓬目前已进化出多个物种,由于强悍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一年蓬快速蔓延全国,并泛滥起来,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生长环境的差异不利于一年蓬进化出多个物种 B . 多个物种的一年蓬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 多个物种的一年蓬种植在一起,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D . 一年蓬物种多样性是不同环境导致变异的结果
  • 1. (2023高二上·南山期中) 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在饲养过程中,野生鲫鱼产生基因突变,人们选择喜欢的品种培养,并进行人工杂交、驯养,培育出了色彩斑斓(如紫色鱼、蓝色鱼和灰色鱼等)、形态各异的金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若蓝色鱼和蓝色鱼杂交后代全为蓝色鱼,则蓝色鱼的基因型是隐性纯合子 B . 野生鲫鱼产生基因突变使其DNA分子中基因数量改变,引起金鱼性状的变异 C . 在金鱼的祖先鲫鱼通过培育、驯养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 人工杂交利用基因重组的遗传学原理,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化
  • 1. (2023高三上·温州月考)  目前我国仅存四川和陕西秦岭两个野生大熊猫亚种,前者更像熊后者更像猫。DNA研究显示,这两个亚种之间已有30多万年未发生基因交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两地所有野生大熊猫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B . 不同亚种的大熊猫在人工条件下杂交,后代不可育 C . 两地大熊猫形态上的差异是在遗传变异基础上发生定向选择的结果 D . 对野生大熊猫进行DNA 测序,能为生物进化提供细胞层次的证据
  • 1. (2023高二上·温州期中) 在自然界中,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但也更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 若引入天敌,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B . 孔雀鱼斑点数量的变化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 . 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 . 在自然界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产生的后代占据种群个体优势
  • 1. (2023高二上·佛山开学考) 一万多年前,北美洲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该地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 (1) 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 (2) 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它们属于两个(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 (3) 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4. (4) 如果C湖泊中鳍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aa个体约占。环境变化后,鳞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 1. (2023高二上·佛山开学考)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两大学说组成。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论证自己提出的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新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解剖学、胚胎学的证据都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 人和鱼的胚胎都经历了有尾阶段是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胚胎学证据 C .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支持了共同由来学说 D . 人和类人猿的DNA的碱基序列相似度极高是支持生物进化论的分子水平的证据
  • 1. (2023高二上·阳江期中) 人工组建的雌雄数量相等的果蝇种群彼此间可以相互交配繁殖,第一年种群的基因频率A为80%,a为20%,在此后5年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从第6年开始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开始下降,a的基因频率上升,第12年到第18年间种群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A的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为80%。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 . 果蝇种群在18年间发生了进化且基因库不断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物种 B . 第6年开始环境对果蝇种群进行了选择导致A、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 第6~12年环境对果蝇个体进行定向选择,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D . 第12~18年间种群多次繁殖,A、a的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有变化
  • 1. (2023高三上·长春月考) 请完成以下进化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填空:


    内容

    ⑴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基因

    ⑵生物进化实质

    种群的改变

    ⑶协同进化

    之间、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⑷进化的原材料

    ⑸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的现象

    ⑹适应

    适应是的结果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期中) 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森林时,绿色变色蜥被迫在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蜴种群具有大且黏性强护趾的个体比例几乎为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绿色变色蜥种群的可遗传变异是推动其进化的动力之一 B . 可利用达尔文进化理论中关于遗传变异本质的阐述来解释护趾比例变化 C .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进化 D . 生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推动种群的进化
  • 1. (2023高三上·海淀月考) 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 , 使它们对杀虫剂的有效成分拟除虫菊酯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可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按蚊是否具有基因 B . 按蚊抗药性产生的实质是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 . 拟除虫菊酯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种群中基因的频率 D . 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会导致人群中疟疾的发病率增加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共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