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广东模拟)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有特别多的物种存在。一般说来,含有1500种以上本地植物物种的区域才有资格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我国的中南部山地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  )
    A . 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 B .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总量 C . 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D . 植物种类数决定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 1. (2024高三·大亚湾模拟) 高大树木通过修剪和塑造能长成一棵盆景矮树,但这棵盆景矮树所结的种子发育成的后代仍是高大的。这个证据可以用于反驳下列观点中的(    )
    A .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 适应的形成是由于获得性遗传 C . 突变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改变 D . 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 1. (2024高三·广东模拟)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 自然选择 C . 协同进化 D . 生殖隔离
  • 1. (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黔金丝猴的基因组约70%来自川金丝猴,30%来自另一种古金丝猴。科学家据此推测黔金丝猴最初是由川金丝猴和另一种古金丝猴杂交而来,杂交金丝猴在选择配偶时,优先选择跟自己毛发颜色一样的个体。这种选择上的偏好,使杂交金丝猴与其他金丝猴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的新物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组等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 黔金丝猴的形成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 C . 黔金丝猴这一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与其他金丝猴产生生殖隔离 D . 黔金丝猴这一新物种形成过程中毛色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 1. (2024高三下·顺德模拟) 普氏原羚是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濒危野生动物,其自然天敌主要是狼。2018年调查其野外数量只有2793只。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形成13个小种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普氏原羚被分隔成13个小种群,一定会导致基因多样性增加 B . 这13个普氏原羚种群会很快形成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C . 这13个普氏原羚种群可能会因近亲繁殖而衰退,加速灭绝 D . 应强制拆除牧场围栏和捕杀狼等天敌以防止普氏原羚灭绝
  • 1. (2024高三上·徐州期末) 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上述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 . 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 . 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 . 若d1和d2出现生殖隔离,d1和d2基因频率不再变化
  • 1. (2024高二上·扬州期末) 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 . 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 . 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 . 边缘效应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但不会影响其物种丰富度
  • 1. (2024高二下·仁寿月考)  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竞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B .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a C . 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弃耕农田的演替顺序依次为a→c→d→b D . 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 1. (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又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驼鹿在建立自然保护区初始的生态位是稳定的,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 . 保护区内驼鹿几乎没有天敌,预测其种群密度会持续增大 C . 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 D . 驼鹿作为一些植物的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 1. (2024高三下·汕尾月考)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表。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对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2. (2) 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3. (3) 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4. (4) 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