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32P标记噬菌体后,让其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到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用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第二组实验,检测结果与前一组相反。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噬菌体DNA能注入大肠杆菌 B . 噬菌体蛋白质不能进入大肠杆菌 C . 搅拌是否充分会影响第二组实验上清液的放射性高低 D . 实验结果证明DNA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期中) 下图1是某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分别为A/a、B/b。已知甲病的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可被酶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片段,经电泳后可用于基因型的鉴定。该家族部分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及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2. (2) 若电泳结果中的8.0kb和3.3kb片段是同一基因的酶切产物,则该基因表示(填“A”或“a”)基因。Ⅰ-4的基因型是,Ⅱ-5的基因型是
    3. (3) 已知Ⅱ-3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Ⅱ-3和Ⅱ-4结婚后,生育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是,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是
  • 1. (2024高一下·万源期中)  动物细胞分裂时,粘连蛋白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粘连在一起,水解酶可水解粘连蛋白,该酶在间期DNA复制完成后就存在,分裂中期开始大量起作用,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着丝粒位置存有一种SGO蛋白,保护粘连蛋白不被水解,从而保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与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SGO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通过核糖体合成并由核孔进入细胞核 B . SGO蛋白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 C . SGO蛋白失活及粘连蛋白水解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 D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粘连蛋白水解后可能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 1. (2024高一下·图木舒克期中) 以下有关“基本骨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

    ②组成多聚体的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③细胞中具有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骨架,对细胞的形态与内部结构起支撑作用

    ④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 (2024高一下·杭州期中)  如图为正常男性核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染色体共有23种形态 B . 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前期Ⅰ C . 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等将染色体分成七组 D . 利用该核型图可诊断个体是否患白化病
  • 1. (2024高一下·杭州期中)  下表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实验过程和操作

    结果

    A组

    35S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下层沉淀中的放射性很低

    B组

    32P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下层沉淀中的放射性高

    1. (1) 实验中,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该实验证明了
    2. (2) 从理论上分析,A组的下层沉淀和B组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应该为零。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请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在A组实验的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

      ②在B组实验中,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其可能的原因是

    3. (3) 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DNA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准确地进行。DNA分子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的小分子包括含氮碱基、
    4. (4)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1. (2024高一下·宁波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A组

    35S噬菌体十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a____→检测放射性

    放射性主要在b____

    B组

    含c____噬菌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搅拌,a____→检测放射性

    放射性主要在沉淀

    材料二: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核酸的分子结构》一文中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材料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由两条肽链构成,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下图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 (1)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其组成成分为。请将表格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补充完整:a;b;c
    2. (2)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基本骨架由磷酸和交替连接构成,排列在外侧,排列在内侧且互补配对。同时期奥地利生化学家卡伽夫在研究不同生物的DNA时发现,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总数始终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即(A+G)=(C+T),但(A+T)与(G+C)的比值是不固定的说明DNA分子具有
    3. (3) BDNF基因经过甲过程生成mRNA,若mRNA以图中DNA片段整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测定发现mRNA中A占21%,U占27%,则DNA片段中G所占的比例为。乙过程A处为mRNA的(填“5'端”或“3'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直至遇到,该合成过程才终止。miRNA一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BDNF基因表达的mRNA与miRNA一195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影响了mRNA的过程。
  • 1. (2024高一下·图木舒克期中)  从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一系列过程,最终证明了(  )
    A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 DNA是遗传物质 C . RNA不是遗传物质 D .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1. (2024高一下·图木舒克期中)  根据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①;④;⑤;④⑤⑥共同组成的结构
    2. (2) 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①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交替连接构成。

      ③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原则。

  • 1. (2024高一下·图木舒克期中)  根据“基因的本质”学习过程中的建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某同学“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选取四种不同形状的若干个塑料片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其中交替连接形成DNA模型的基本骨架。在图1模型的基础上,将图2方框内DNA分子片段平面结构图补充完整。

    2. (2)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若下图模型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得到子代DNA,请在图3给出的方框内画出两种子代DNA模型图。

    3. (3)  DNA复制的场所,除细胞核外,还有哪些部位?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