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生物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某草地上的野山羊种群近30年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1—5年,山羊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 B . 5—10年,山羊种群数量开始不断下降 C . 10—20年,山羊种群数量先下降后上升 D . 近30年中,山羊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调查某鱼塘能量流动情况,部分数据如下表,其中甲、乙、丙、丁代表4个不同营养级且甲为第一营养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相对值

    同化量

    呼吸

    生物量

    110

    50

    40

    830

    380

    270

    78

    42

    76

    11

    6

    8

    365

    238

    320

    A . 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对值为110 B . 乙、戊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 . 鱼塘中主要的养殖鱼类属于乙营养级 D . 丁营养级能量收支不能平衡,生物量将要下降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将某种植物长势相同的幼苗分为三组,甲组经低温处理一段时间,乙组常温下培养,丙组常温下培养并用赤霉素处理。一段时间甲组和丙组植物的侧芽分化出较多花枝,而乙组植物基本没有花枝产生。相关资料表明,植物感受低温变化的主要部位是顶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处理三组幼苗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供水供肥量等条件需相同 B . 为验证感受低温的部位是顶芽,可增设丁组:摘除顶芽后低温处理 C . 实验结果表明,顶芽产生了赤霉素促进侧芽生长分化形成花枝 D . 为进一步说明赤霉素对花枝形成影响,可增设一组使用赤霉素抑制剂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人体肾小球过滤出的原尿中除含有尿素等代谢废物外,还含有各类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原尿中的水绝大部分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也在肾小管被全部重吸收。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引起原尿中相应浓度过高,难以被全部重吸收,产生尿糖。

    1. (1)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浓度重吸收原尿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等成分,这种跨膜运输的方式属于( )
    2. (2) 人体排尿量与多种激素水平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某地森林经被破坏后的植被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地区发生初生演替,植被总数不断变多 B . a时刻,植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高 C . b时刻,乔木阳光等资源竞争中最具优势 D . c时刻,草本植物可能已经完全灭绝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向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配比的植物激素后,可用于不同目的的植物组织培养。下列哪项培养基的激素配比最适合用于菊花丛状苗生根( )
    A . 仅有生长素 B . 仅有细胞分裂素 C . 生长素较多,细胞分裂素较少 D . 细胞分裂素较多,生长素较少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生境碎片化会导致大种群分割成许多小种群,这些小种群由于缺少遗传多样性而容易绝灭。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碎片化生境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是( )
    A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B . 易地保护,易地繁殖后放归 C . 建立生态廊道,促进基因交流 D . 整体迁移碎片化生境中的生物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人们向遭受污染的某湿地中引入一些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等)、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1表示该湿地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2表示该湿地中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滤食性鱼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为。在食物链“绿藻→鲢鱼→乌鳢”中,与鲢鱼相比,乌鳢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2. (2) 图2中能量在I、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原因是
    3. (3)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体中某些难以降解的有毒物质增加,一段时间后图1中体内的该有毒物质浓度将最高。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的原理是
    4. (4) 为了提高经典治理蓝细菌方案的效果,科学家又提出第二种方案:“投放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图3表示在放养一定数量链鱼后的相关实验结果(用高氮、低氮模拟水体污染程度)。

      ①高氮实验条件下,优势物种发生了改变,改变情况是,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放养一定数量的链鱼在条件下对经典治理方案促进作用更明显。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 (1) “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最相似。
    2. (2) 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时间段相对应。
    3. (3) 若干年后,发现一个湿地群落出现了分布比较均匀的山毛榉种群,调查该物种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①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千米,宽1千米的长方形地块;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样方;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样方

      第一样方

      第二样方

      第三样方

      个体数

      3

      5

      4

      ①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株/m2

      ②该调查结果并不可靠的原因是(答两点)。

  • 1. (2024高二下·惠阳月考)  “先涝后早,蚂蚱成片”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蝗灾出现的一种规律总结。现代研究发现,蝗虫通过释放4-乙烯基苯甲醚(4VA)进行聚集,从而危害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蝗虫通过化学信号聚集,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 人工合成的4VA能聚集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C . 4VA促进蝗虫聚集,导致种群密度增大,属于负反馈调节 D . “涝”和“旱”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