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化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九龙坡模拟) 氨的用途十分广泛,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1. (1) 工业合成氨中,合成塔中每产生2mol , 放出92.2kJ热量。

      则1molN-H键断裂吸收的能量约等于kJ。

    2. (2) 合成氨工业中,原料气(及少量CO、的混合气)在进入合成塔前要经过铜氨溶液处理以除去CO,反应为: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则铜氨溶液吸收CO的适宜生产条件是____(填序号)。
    3. (3) 合成氨热力学研究表明,反应在不同压强(p)和氮氢比[]下,平衡体系中氨的体积分数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题图1所示。

      (填“>”“<”或“=”);b点对应的转化率:(填“>”“<”或“=”)。

      ②c点对应的小于a点对应的 , 原因为

      ③a点对应的压强平衡常数(列出计算式即可)

    4. (4) 以纳米作催化剂,在常压下电化学合成氨,为原料制备。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过程中,由于发生副反应,使得阴极制得的中混有单质,则理论上阳极和阴极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的范围是

  • 1. (2024·喀什模拟) 甲醇和乙醇都是清洁能源,也是重要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工业上利用合成气合成甲醇:   , 已知:几种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kJ⋅mol

        kJ⋅mol

        kJ⋅mol

      则上述反应中kJ⋅mol(用含有a,b,c的式子表示)。

    2. (2)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和1 mol  , 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3. (3) 甲醇是一种潜在储氢材料。我国学者研究甲醇在钯基催化剂表面上分解制氢: , 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表示)。

      总反应的焓变为kJ/mol;该反应的决速步为(填反应后的序号):总反应经历5步反应中,最大能垒为kJ⋅mol , 写出该步反应式:

    4. (4) 工业上,可以采用催化还原制备。发生反应如下:

      (主反应)

      (主反应)

      (副反应)

      一定温度下,在甲、乙体积相同的反应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和3 mol  , 发生上述反应,其中一个容器使用水分子膜分离技术,另一个容器不使用水分子膜分离技术。实验测得平衡转化率与压强关系如图所示。

      其他条件相同,增大压强,平衡转化率增大,其原因是;采用水分子膜分离技术的容器是(填“甲”或“乙”)。

    5. (5) 一定温度下,向总压强恒定为100kPa的反应器中充入1 mol和3 mol  , 发生(4)中反应①②③,达到平衡时转化率为50%,甲醇选择性为 , 生成0.05 mol  , 则反应①的平衡常数(写出数字表达式即可)[用分压计算的平衡常数为压强平衡常数 , 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甲醇选择性:]。
  • 1. (2024·余江模拟) 环戊烯()常用于有机合成及树脂交联等。在催化剂作用下,可通过环戊二烯()选择性氧化制得,体系中同时存在如下反应:

    反应I:(g)+H2(g) (g) ΔH1=-100.3 kJ·mol-1

    反应Ⅱ:(g)+H2(g)= (g) ΔH2= -109.4 kJ·mol-1

    反应Ⅲ:(g)+ (g)2      ΔH3

    已知选择性指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原料量在全部所消耗原料量中所占的比例。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反应Ⅲ的ΔH3=kJ·mol-1
    2. (2) 为研究上述反应的平衡关系,在T℃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a mol的环戊二烯和4 mol H2 , 测得平衡时,容器中环戊二烯和环戊烷( )的物质的量相等,环戊烯的选择性为 80%,此时H2的转化率为%,反应Ⅲ以物质的量分数表示的平衡常数Kx3=
    3. (3)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测得在相同时间内,上述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该氢化体系制环戊烯的最佳温度为 ;30℃以上时,环戊烯的选择性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填标号)。

      A.催化剂活性降低       B.平衡常数变大         C.反应活化能减小

    4. (4) 实际生产中采用双环戊二烯( )解聚成环戊二烯:(g) 2      ΔH> 0。若将3 mol双环戊二烯通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在T1和T2温度下进行反应。曲线A表示T2温度下n(双环戊二烯)的变化,曲线B表示T1温度下n(环戊二烯)的变化,T2温度下反应到a点恰好达到平衡。

      ①曲线B在T1温度下恰好达到平衡时的点的坐标为(m,n),则m2(填“>” “<”或“=”),由图象计算n的取值范围是

      ②T2温度下,若某时刻,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1.5倍,则此时v(正)v(逆) (填“>” “<”或“=”)。

  • 1. (2024·新余模拟) “氢能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乙醇与水催化重整制“氢”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反应Ⅰ的
    2. (2) 反应Ⅱ的速率 , 其中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升高温度时(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3) 压强为100kPa下,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和CO的选择性、乙醇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已知:CO的选择性

      ①表示CO选择性的曲线是(填标号);

      ②573K时,生成的物质的量为

      ③573K时,反应Ⅱ的标准平衡常数 , 其中为100kPa,为各组分的平衡分压,则反应Ⅲ的(列出计算式即可)。

    4. (4) 压强为100kPa,的平衡产率与温度、起始时的关系如图所示,每条曲线表示相同的平衡产率。

      的平衡产率:Q点N点(填“>”、“=”或“<”);

      ②M、N两点的平衡产率相等的原因是

  • 1. (2024·江西模拟) 某实验室测定并计算了在136~180℃范围内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

      

      

    得到均为线性关系,如下图所示,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②高温下可自发进行 B . 反应 C . 升温,反应体系中分子总数会增大 D . 当混合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反应①和②已达平衡状态
  • 1. (2024·江西模拟)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的关键技术是运用催化转化法实现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能有效减少碳排放,有效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并且能充分利用碳资源。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涉及的反应如下:

    Ⅰ.   kJ⋅mol-1

    Ⅱ.   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 (1) CO加生成气态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 (2) 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加入催化剂,可提高的平衡转化率

      b.气体密度保持不变,反应体系已达平衡

      c.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反应体系已达平衡

      d.平衡后缩小体积增大体系压强,有利于提高产率

      e.平衡后升高温度,反应Ⅱ的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移

    3. (3) 不同压强下,按照投料,发生反应I,实验测得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①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图中A点对应的甲醇的体积分数是(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③该温度下反应Ⅰ的平衡常数(用表示)。

    4. (4) 0.5 MPa下,将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测得的转化率、或CO的选择性以及(的收率(的收率的转化率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

      曲线a表示(填“”或“CO”)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270℃时,对应CO的吸收率为;在210~250℃之间,的吸收率增大的原因是

  • 1. (2024·茂名模拟) 某小组探秘人体血液中的运载氧平衡及酸碱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 (1) Ⅰ.人体运载氧平衡及CO中毒、解毒机制。

      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能被CO结合而失去结合能力,吸入高压氧可以使血红蛋白恢复结合能力,原理如下:

      ⅰ.    

      ⅱ.    

      ⅱ.    

      ⅳ.    

      (用含abc的代数式表示)。
    2. (2) 也影响Hb结合的能力,反应如下:     ,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3. (3) 36.5℃时,氧饱和度[]与氧气的平衡分压[]关系如下图所示,计算36.5℃时A点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写出计算过程;氧气的平衡浓度可用氧气的平衡分压代替)。

    4. (4) Ⅱ.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体血液中主要含有和形成的缓冲溶液,能缓解外界的酸碱影响而保持pH基本不变。正常人体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的血气分析结果见表:

      项目名称

      结果浓度

      参考范围

      正常人

      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分压/mmHg

      40

      50

      35~45

      24.2

      19

      23.3~24.8

      血液酸碱度(pH)

      7.40

      7.21

      7.35~7.45

      37℃时的水解常数 , 已知某同学血浆中 , 写出人体血液中存在的水解平衡方程式;请判断该同学血液的pH是否正常。(填“是”或“否”)

    5. (5) 人体酸碱平衡维持机制简要表达如下图:

      ①当人体摄入酸过多时,肺通过呼吸排出的(选填“增加”或“减少”)。

      ②对于重度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人应该采用什么治疗方法。(选填字母)

      A.口服0.9% KCl溶液                            B.口服5%葡萄糖溶液

      C.静脉注射5% 溶液                        D.静脉注射0.9% NaCl溶液

  • 1. (2024·茂名模拟) 配制一定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下列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稀释浓盐酸

    B.振荡

    C.反复摇匀

    D.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

    A . A B . B C . C D . D
  • 1. (2024·佛山模拟) 金属有机配合物广泛应用于各类催化反应。
    1. (1)

      Ⅰ.某铁的配合物催化1-丁烯和加成的部分历程如图。

      ①写出1-丁烯和加成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丙→乙的活化能为 , 则甲→丙的反应热△H=(用含a的式子表达)。

    2. (2) 甲、乙的结构如图所示,Ar表示苯基。

      ①乙中Fe的配位数为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

      A.甲→乙的过程中有键的断裂和形成

      B.乙→丙的速率比甲→乙慢

      C.升高温度,乙的平衡浓度减小

      D.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1-丁烯的平衡转化率

    3. (3) Ⅱ.某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反应为:。该金属配合物的吸光度A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为定值]。为M和R完全反应的吸光度,为实际测得的最大吸光度,吸光度和的浓度成正比。

      x=

    4. (4) 解离平衡的解离度(即的平衡转化率)为(用含的式子表示)。
    5. (5) 若x=1,将10mL 0.01 、5mL 0.001 M溶液、5mL 0.001 R溶液混合,测得解离度 , 计算的解离平衡常数(写出计算过程)。
  • 1. (2024·祁东模拟) (主要指)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去除大气中的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已知:

    反应1:

    反应2:

    反应3:

    反应4: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计算 , 已知反应3的 , 则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最高温度为(取整数)K。
    2. (2) 已知反应4在某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历程如图。

      (填“”或“”)0.

      ②该反应历程的决速步骤为

      ③可提高该反应中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填两条)。

    3. (3) 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 保持总压为 , 发生反应4.当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以及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投料比的变化关系如图:

      ①能表示此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标号)。

      A.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的浓度不变

      C.

      ②表示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曲线是(填“"或“II"),理由是

      ③a、d两点对应的平衡常数大小比较为(填“>”“<”或“=”)

      ④b点对应条件下的压强平衡常数(为用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列出计算式即可)。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