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让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____缱绻。而康桥里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那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____,枝条细长,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飘逸秀美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北大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____,不知何时能遇到自己的徐志摩?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____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
    1. (1) 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 (2) 她静默的走近,走近,
    3. (3) ,终已不顾。
    4. (4) ,包羞食万钱。
    5. (5) 尝怜古图画,
    6. (6) 村舍外,古城旁,
    7. (7) 直自凤凰城破后,
    8. (8) ,疑有碧桃千树花。
    9. (9) 星点点,月团团,
    10. (10) ,两三星火是瓜洲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⑤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

    (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红烛》是否体现了“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1. 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2) 这首诗的二、三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1.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2)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3) 下面是对《再别康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4. (4) 你喜欢这首诗中哪一种意象?请将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
    5. (5) “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含意?
  •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脚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
    2. (2) 《赠别(二)》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后人尊称他为“”。
    3. (3)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4. (4) 七律《登高》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杜甫的诗被称为“ ”。
  • 1. 按要求默写。
    1. (1)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2. (2) 她静默地走近,又投出,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3. (3)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
    4. (4) 惨象,;流言,。(《记念刘和珍君》)
    5. (5) 《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直接描写音乐的声调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分别是:“”,“”。
  •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 (1)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2. (2) 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3. (3) 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

    4. (4) 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

  • 1.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再别康桥》节选部分选取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注]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年4月

    (有删改)

    [注]此诗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 (4) 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