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江西月考) 在2013年 12月 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是(  )
    A . 实事求是 B . 知行合一 C . 人民中心 D . 独立自主
  • 1. (2024高二下·武汉月考) 【中国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一:一般认为,“现代化”代表着追求文明提升和历史进步的潮流,它是由17世纪欧洲引领的世界历史潮流。因此,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误以为欧美的经济政治文化便是现代化的样板,从而将欧美化与现代化等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思想层面,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但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却依然步履维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我们闯出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成功道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创造出先进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坚持民族的现代化,就是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胡大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三个层面的代表性历史事件。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月考)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旨在说明(   )
    A . 促进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B . 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C . 有利于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 . 中国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 1. (2024高二下·茂名月考)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向光绪帝谏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时表示:“上既以为可废,请上自下明诏,勿交部议,若交部议,部臣必驳矣。”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 得到光绪帝的坚定支持 B . 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倾向 C . 有力地冲击了八股取士 D . 弘扬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 1. (2024高二下·仪陇月考)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 1. (2024高一下·南山月考) 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
    A . 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 . 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 . 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 . 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 1.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体育口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述内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中国各个时期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出来的体育口号

    时间(年)

    口号

    1949—1956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亲笔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外还有“为革命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健康的身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等口号。

    1957—1966

    60年代初喊出了“敢笑珠峰不高,定叫红旗上飘”的口号。

    1967—1979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世乒赛前夕,周恩来总理接见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一扇窗。

    1980—1990

    各种赛事中流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

    1991—2000

    国家提出“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增强群众体魄”。90年代后期,“健康消费”的口号逐渐引领时尚,“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钱买健康”等体育口号应时而出。

    2001年至今

    中国将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确定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摘编自高慧妮等《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口号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体育口号的变化及其意义。
  • 1. (2024高一下·电白月考) 请依据下表内容,任选两个历史事件(现象)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背景事件

    历史事件(现象)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第一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民权、民生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 1. (2024高二下·麻涌月考)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 中国社会变化和逐步转型 C .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D .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1. (2024高一下·浙江期中) 严复称“任公(梁启超)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要感受“任公妙才”可以阅读( )
    A . 《革命军》 B . 《变法通议》 C . 《资政新篇》 D . 《新学伪经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