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 中国社会变化和逐步转型 C .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D .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基础巩固 换一批
  • 1.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 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 2.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3.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物是(   )
    A . 陈独秀 B . 孙中山 C . 毛泽东 D .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