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三下·东阳月考)  中国古代各朝大多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规定“年十四以下,降刑之半;八十及九岁,非杀人不坐”,《晋律》规定:“十岁,不得告言人”。由此可知( )
    A .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B . 恤幼思想影响国家立法 C . 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成长 D . 古代法律日趋人性化
  • 1. (2024高二下·广东月考) 如表为19世纪德国强制性的疾病保险制度。此举( )

    相关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及实施

    1856年《工业法》

    规定城市卫生局应使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人参加疾病保险基金

    1876年《疾病登记援助法案》

    规定参加疾病保险组织的病人可以在所在城市报销医疗费用,但仅有少数城市执行这项法案

    1883年《疾病保险法》

    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A . 完善了德国政治制度 B . 适应了德国发展需要 C . 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 D .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 1. (2024·高州模拟) 据下表内容可知,清代的仓储保障体系(    )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河南道御史上疏请令民捐米谷,官方修理常平仓贮存,以备荒歉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谕令各地方官劝谕百姓比户量力捐输,州县将输纳之姓名、数目登记于册,春夏借与乏食之民,秋收照数偿还,每岁收获以后,亦依此例奉行

    雍正元年(1723年)

    谕令天下有司设立社仓。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贮之,以备乡里借贷,此即社仓之功能

    A . 有利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B . 解决了清代的粮食问题 C . 加重了偏远地区农民负担 D .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1. (2024高三下·长沙模拟)  1169年,朱熹在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创建社仓,取得良好效果。社仓在后来的推广过程中得到朱熹门人和同道的大力支持。当时,富人是地方备荒仓的重要资助者和参与者,而寺僧也在仓储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反映出宋代( )
    A . 乡村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B . 理学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C . 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提高 D . 基层力量的影响力较强
  • 1. (2024高二下·浙江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统一时, 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 郡。郡设郡守为行政长官,郡尉掌武事,郡监(监御史)掌监察;县的大小不等,万户以上者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为县长,又皆有县丞、县尉等官。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战国时期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游徽等职。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往往“只知啬夫而不得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 “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 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 民治于里”的结构。

    附:中国古代“里治”历史发展脉胳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1. (1) 根据材料一,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视角概括郡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地方百姓“只知啬夫”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里治”历史演变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写出秦汉、唐朝、明朝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的组织名称,并扼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基层组织之间以及两者与基层治理的关系。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提到宗族是一种超越阶级界限的拥有自治权的组织,它力图在它的成员中维持法律和秩序,在发生骚乱时,它甚至可以组织地方民团进行防御。宗族的地位为清朝法律所承认,法律总是维护族长的威信,并且按照亲属关系身份进行惩处。这说明(   )
    A . 宗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B . 清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C . 宗法制度在中国得以保存并强化 D . 宗族作为基层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1072 年,诏“司农寺出常平粟十万石, 赐南京、宿、亳、泗州,募饥人浚沟河”。沈括受命体举其事,并令其“相视开封府界以东,沿汴(河)官、私田,可以置斗门,引汴水淤溉处,以闻”。从中可知( )
    A . 古代救灾赈灾机制僵化 B . 社会救济与募役法相结合 C . 社会救济机制走向完备 D . 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两汉时期,朝廷在立皇后、立皇太子、改元、即皇帝位、祥瑞、灾异等各种时机均会大加赏赐,其中对“三老”基本上每有加赐,皆无遗漏。西汉以赐帛为主,东汉改为赐爵,但赏赐对象均以“县、乡三老”为主。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维护地方秩序 B . 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C . 强化了官僚行政体系 D . 建立起社会优抚机制
  • 1.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中所记载的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 .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 安史之乱的爆发 C . 中原人口的迁入 D . 税收政策的调整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月考) 宋代推行“乡贤治村”,鼓励致仕官员还乡后或担任宗族长老,或带头制订乡约,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乡约就是大儒吕大钧创立的《吕氏乡约》。这使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内部化解地方官员无暇顾及的矛盾。宋代“乡贤治村”(    )
    A . 化解了基层社会基本矛盾 B . 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C . 加剧了地方政府冗官现象 D . 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