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小满节气,在每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2020 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 月 20 日 21 时 48 分。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气象灾害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时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禁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既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五脏六腑乃至身体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有改动)

    1. (1) 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 (2) 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 (3)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①2020 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月20日21时48分

      ②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 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A.纷纷   B.唰唰   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 (1)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的说明方法。
    3. (3) 第②段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   )
    4. (4)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1. 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首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 ;然后举例子说明了 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分别从 、经度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 1. 下列有关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B .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形象生动,很有文学性。 C . 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不应这样写。 D . 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 1. 下列对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 .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 .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拟人) D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设问)
  • 1. 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B .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这里指生长。) C .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D .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 1.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生态   草木萌发   消声匿迹   冬冷夏热 B . 成熟   草木荣枯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C . 农谚   年年如事   物候观测   次第开放 D . 播种   花香鸟语   割麦插禾   风雪载途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发(méng)   适(yí)   区(yù)   物(hòu) B . 育(yùn)   途(zài)   丘(líng)   荣(kū) C . (qiào)   刺(huái)   然(piān)   草(shuāi) D . 簌(sù)   迹(nì)   化(róng)   观(cè)
  • 1. (2023八下·中江月考)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回延安》是贺敬之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富有浓郁的陕北风情。每两句一节,节内押韵,形式自由,使用大量叠词表现陕北民歌口语化的特点。比兴手法的使 用,让两行一节的小诗更具丰富的内涵。 B .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揭示了高原后生的 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C .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 .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它不仅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 . 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 一文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 . 《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 .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岩石的功能——记录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