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____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____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 . 因为  所以  尽管  不过 B . 虽然     但是  不是  而是 C . 不但     而且  不论  还是 D . 如果     那么  要么  要么
  • 1.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 (1)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 (3)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4. (4) 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 (5) 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6. (6)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工匠精神筑梦新时代

    李玉滑

    ①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国家领导人指出,“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礼赞劳动创造,勉励劳动者不懈奋斗,国家领导人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②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0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我国自古就推崇工匠精神。我们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对匠心匠魂的形象表达。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④执着专注,是心无旁骛,是矢志不渝的热爱。择一事终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热爱,是劳动的动力源泉;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热爱,是被誉为“火药雕刻师”的航天人徐立平专注雕刻火药30余年,仪凭手感就能将药面整形误差从允许的0.5毫米提高到0.2毫米;是从事数控加工20年潜心钻研的秦世俊对飞机案部件0.01毫米的较量,警让中国制造更有话语权。他们执着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专注于自己投身的领域,自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始终努力向前,一生敬业奉献、永不言弃。弘扬工匠精神,就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以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练就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⑤精益求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好了还要更好。干一行钻一行。术业有专攻,精益求精是对品质的追求,对一流的追求。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许是我们看得到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也可能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密精准、胜在毫厘,于毫厘之间体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准。认真,就能做得更好;高标准,方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深入钻研,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⑥一丝不苟,是严谨认真,是追求细节完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偏毫厘不敢安。做好一件事,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开始,在每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优秀的工匠能从细处见大,在细节的追求上没有终点。坚持细致工作,从细节入手,才能汇涓涓细流成江海。

    ⑦追求卓越,是不断进取,是敢于开拓创新。千万锤成一器。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要以创新求突破。广大劳动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培育创新能力,超越自我、勇攀行业顶峰,这是工匠精神的必然追求。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离不开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⑧匠心筑梦,只要每一位劳动者都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我们一定能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以出色的答卷回应时代主题。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8日02版有改动)

    1. (1) 阅读选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④⑤⑥⑦段的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4.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 1.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 .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 .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 . 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rǔ)     语(lún) 微(xī) 探察 B . (jiàn) 接(zhù) 中(yōnɡ) 关健 C . 望(liào) 荣(yù)徨(fánɡ) 尊照 D . 目(mánɡ)   种(zāi)    事(zhào) 缅怀
  •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A . 不但  而且  支配 B . 因为  所以  支配 C . 由于  因此  支派 D . 不但  而且  支派
  • 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 (1) 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 (2) 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 (3) 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材料]1972年至1974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4. (4) 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1.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我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B . 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 , 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C . 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D . 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 1. 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 . 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接受教育 C . 社会制度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D . 有计划  靠教师  出主意  显微镜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____可以说,没有诗词韵律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使历代文化得以闪烁璀璨的光辉。

    1. (1) (★★☆)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好诗的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②音乐对诗歌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从古至今,我国的音乐与诗歌总是紧密并存的。

      ④对诗歌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2)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