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香远

      ②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③陶后有闻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3)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1.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蕃:

      鲜: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3)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是哪句?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水陆草木花/何陋 B . 李唐来/怡然 C . 濯清涟不妖/人不知不愠 D . 爱者甚蕃/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 根据《爱莲说》课文理解填空。
    1. (1) 作者从、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2. (2) 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 (3)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 1.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水陆草木之花 B . 莲,花之君子者也 C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1.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1) 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乙文选自儒家经典《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3) 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4) 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的关系,论述了“ ”的观点。
  • 1. 文言文阅读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③曰:“周昨来,有中道④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⑤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⑦,我无所处⑧。吾得斗升之水然⑨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作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

    1. (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断两处)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于:

      ②子何为者耶 何:

      ③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活:

      ④君乃言此 乃: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②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 (4)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监河侯的形象特点。
    5. (5) 读完本文,你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 1.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 (2)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
    3. (3) 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4. (4) 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5. (5) 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6. (6) 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 1. 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 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 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1. 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共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