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退庵府君小传

    杨士奇

    府君讳卓,字自立,一字子渊,杨氏。父观山先生笃行为西昌硕儒,以《书》《诗》《春秋》教授学者,府君既传其家学,闻永丰刘于先生邃于《春秋》,又从之卒业,遂以《春秋》名家。自少至壮,虽盛寒暑及兵戈寇乱之际,书册未尝去手,夜诵率达旦,博记精思,盖于书无所不通。

    府君仪度魁伟,整肃俨然,人望而敬之。家贫,清修苦志,确乎不可拔,而于为政行恕,有岂弟君子之风焉。在广东时,有周参政者,苛刻不可近。兵卒二十人入山伐木,两卒山下邂逅妇人独行,曳入道傍林中,欲乱之。妇人怒骂,不得乱,即共杀之。妇家踪迹得尸,尽疑二十人者所杀,诉诸行省,悉捕至。周亲鞫之,竟夕拷掠,不胜,皆引服。吏抱成案属府君署,府君阅案曰:“杀一妇人,安用二十卒?”往白周。周艴然曰:“员外欲纵杀人贼乎?”悉付府君鞫。府君列之庭下,视其色而听其词,指两卒语曰:“杀人者汝也。”即吐实伏罪,征其所用杀刀斧,验之皆是,十八人皆无罪。周问:“员外何料事之审耶?”府君曰:“二十人其存心宜善恶异也。如皆在,即不能乱,况杀之乎?”余杭民兄弟争田,各有私亲持说主之,累岁,有司不能决。府君至,悉屏其私亲,独召兄弟两人,导之同气友爱之义,晓譬深切,皆感悟。弟曰:“实兄之田,我妄意争之。我不义也,请不敢复争。”兄亦曰:“弟贫窭,我不恤之,致为此。我之不义,请以田与弟。”竟与弟。其明决类此。所历官皆繁剧,躬勤莅之,未尝有滞事。寅出酉归,归辄闭户,秉烛读书,率夜尽二鼓始寐。

    罢官家居,号其室曰退庵,杜门却扫,维经籍研覃自娱。严交处,不苟许可,虽儒先生当其意者不数人,独与从兄益民、罗性子理、邓尚崇志契合甚笃,世称杨、罗、邓。初偕罗、邓应进士举,相与约曰:“有如吾徒继今一行,非其所学,将何颜复见哉?”后罗先生为德安府同知,邓先生为四川盐运司经历,冰蘖之操,皆无敢犯者。洪武庚申卒,年四十九。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1. (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亲鞫之,竟夕拷掠,不胜,皆引服。
    2. (2) 寅出酉归,归辄闭户,秉烛读书,率夜尽二鼓始寐。
  • 1. 理解词义、句意(填空)
    1. (1) 人事音书寂寥       漫:
    2. (2) 石破天惊秋雨       逗:
    3. (3) 春花秋月何时       了:
    4. (4) 梦人芙蓉            浦:
    5. (5)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译文:

    6. (6)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译文: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慢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 (1) 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
    2. (2)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 1. 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一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 1. 《谏逐客书》文章第三段中论据的运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 1. 《谏逐客书》《与妻书》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式,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感情充溢。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150字左右,使用排比或比喻手法。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物不载( )

      海不水()

      明主不人( )

      水()()

      知者()

      仲尼称于水()

      源泉混混()

      盈科而后进()()

      观水有()

      不成章不()

      水善万物而不争()

      于道()

      善治()

      故无()

      地而制流()

      故兵无势()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取于水也?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③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④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 (3) 从文中看,诸子从水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4. (4) 从文中看诸子从山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5. (5) 从课文中任选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 , 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 , 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1. (1)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②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占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

      ⑤而陛下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⑥是以太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此所谓“借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       宝:珍视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 (6) 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吏议逐 , 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 , 杜私门 ,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

    (二)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节选自海瑞《治安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各项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何负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5) 对下面选文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
    6. (6)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