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九上·梅县区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抢救“陈景润精神”

    杨文丰

    ①那个一辈子只算出一道题目,而其他题目都算得一塌糊涂的人去了。那是一个以数学为粮食,以演算为空气的人。他生来只属于这一道题目,他把整个世界简化成了这一道题目。这个人肯定算不出副教授等于副处长等于副县级,还可以等于三室一厅。这个智商最高的人其实成了最傻最简单的人。以上的句子,摘自《美文》月刊上《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一文,作者路也在文末奇峰突起、不落俗套: “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学家?我想,或许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随便抓出一个人来,都会是一个不错的数学家。唯独陈景润不是。”

           ②我不假思考,就完全明白了路也笔下之人会是谁。

    ③这个“谁”的身上,窃以为依然还有我们并未读懂的内容,这内容于国于民,似乎还不可或缺。

           ④陈景润先生作古,确已有些时日了,但陈景润精神似乎也随着“作古”了。

    ⑤陈景润多像一片林间旱衰的叶子啊,十分突兀却又十分自然地脱离了树枝,非常轻非常轻地飘摇翻转几下,搅动了几下热空气,便无声地跌入土地,溶入苍茫……

           ⑥对他的离别,又能表现出多少的离情呢,今日人间。

    ⑦然而, 或许世人忘却了,曾经红得发紫的作为一颗“知识星”,确是曾经阔红过。其时,中国出了个陈景润,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给长期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臭老九”平了反, 雪了冤,扬了眉,吐了气。——即令今日红上一流的歌星、影星,若论“星质”,我以为也极少有一位敢于挺身而出,与之试比肩的。

    ⑧商潮毫不客气地卷压神州大地之后,依然铁心端坐在据说已是高楼深院的高等数学工作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1+2”的陈先生,当然就不可能依然那么风光了。这只能怪在世俗眼里: “1+2”不值钱。

           ⑨不值钱的东西里,果真包括“1+2”吗?

    ⑩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能否存在,完全依赖于其人是否具有常靑的追求精神,追求的品格又决定了精神家园的水准层次,两者琴瑟相和、山水相依。

    ⑪敬业,爱业,辉煌时经得起,寂寞时耐得住,坚定不移,一如既往。既不完全向生活条件瞅,也不完全向金钱待遇看,即使并不知最终能否摘得到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珠,都能出于良知,兢兢业业,甚至于鞠躬尽痒,死而后已。

    ⑫我们的时代,似乎总缺点什么。这“什么”之中,断断少不了陈景润精神。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当然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陈景润们去从事“1+2”式国际水平级理论研究,但是,陈景润精神却是万万不可缺的。

    (摘自《羊城晚报》)

    【链接材料】

           ①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陈景润,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8年,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②1933 年 5 月,陈景润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 内向的孩子,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旁人觉得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让他充满幸福感。 1953 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③“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

    ④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 “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⑤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⑥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 岁。

    1. (1) 下列对文章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杂文,作者却在第⑤段用细腻的文笔描绘陈景润似“一片林间早衰的叶子”跌落。结合链接材料和上下文,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3) 小秋最近向你抱怨说,学习那么苦累,又听不懂、太难学,不如去玩玩游戏,还可以卖点装备赚点钱呢。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和生活实际,劝说小秋,帮她重新回到学习的正轨上来。
  • 1. (2023九上·前郭尔罗斯月考) 综合性学习

    学习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于我国文物流失与回归问题,年级“文史社团”同学自发开展“文物归乡路”资料搜集分享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漂泊离家路】

    1. (1) 同学们首先想查找我国文物流失海外情况的相关资料,社团成员就查找方向、查找途径进行讨论。大家认为其中有两名同学的发言内容不符合讨论主题,请选出( )

      ①历史书上提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劫掠文物,可上网查一些当时文物流失资料。

      ②到官方媒体搜索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图片,让更多的同学对流失文物有了解。

      ③可以了解一下咱们国家收藏了哪些其他国家流失的文物及收藏的原因。

      ④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查资料,了解流失海外的文物目前是否得到妥善保护。

      ⑤可以向文物保护专家请教,了解文物流失海外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⑥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文物方面的书籍,学习一些简单的鉴赏文物的方法。

    2. (2) 小辉同学找到下面资料,想用一个图表形式分享给社团成员。请帮助他完善图表空白部分。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大致有战争抢劫、代理征集、非法走私、移民携带、合法贸易、赏赐赠送等。

      文物流失海外情况统计表

      流失时间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流失数量

      超过1000万件

      流失地域

      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

      战争抢劫、代理征集、非法走私、移民携带、合法贸易、赏赐赠送等

      流失后收藏方式

    3. (3)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小房查找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夹内容,下面不属于中国文物“回家”的方式是( )

      资料夹

      2019年4月9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796件套艺术品。

      2019年11月13日,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鼎先生将购得的国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2021年,国家文物局会同多部门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针对海外文物回流方面提出鼓励性政策。

      2021年12月1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苏珊娜·芙拉图斯女士捐赠我国两尊明代陶俑入藏上海博物馆。

      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

      ——《央广网》

    4. (4) 小石同学找到一个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华玉壶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逃回国,替馆内其他中国文物送“家书”,又返回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小石同学认为剧中可以插入一个“家书回信”的环节。请你以资料中琴师陶俑、唐大马、龙耳虎足中任意一位的口吻,给相应的来信者写一封简短的回信,请小玉壶带回大英博物馆。(不少于50字)

      小玉壶在河南博物馆读给中国文物的家书

      “琴师陶俑伯伯,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 1. (2023九上·仪征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你是人间四月天》,基本上三句形成一小节,整体节奏舒缓、明快;在韵律上,“天、烟、前、团、鲜、莲、燕、暖”押同样的韵,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B . 议论文观点要明确。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表明了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文章,则在结尾处亮明观点,然后阐释、论证,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 C . 北宋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行为进行了比较,进而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D . 《醉翁亭记》中描写景物很有特点。如文章开篇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层层烘托,一步步引出醉翁亭,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 1. 探寻“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1. (1) 要建设美观结实的精神大厦,修建的三间小屋应该各有什么特点?(提示:先从文中找到体现精神小屋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分析概括)
    2. (2) 作者以“精神的三间小屋”喻“精神空间”,有什么好处?
    3. (3) 课文第19段说“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如何理解这里的“大”与“小”?(提示:先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小屋“大”和“小”的句子,然后仔细品读,形成自己的理解)
    4. (4) 你觉得自己现在最需要建设哪间精神的小屋?把你的思考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5. (5) *阐述个人修养和人生感悟的散文还有很多,请你再推荐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哲思散文,介绍题目、作者、主要内容和写法。
  • 1. 导学三课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分析其作用。

    表2-1论证方法举例及作用

    论证方法

    例子

    作用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 1. 导学四结合导学一至导学三的学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①-⑩概括内容,①④填写论证方法)

  • 1. 文学常识填空。

    《敬业与乐业》一文的作者是(人名),字卓如,号任公,又号,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派领袖,学者。其著作被编为《》。

  • 1.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 (1) 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2)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四字词语。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造出来的。

      ②百姓孰敢不(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1. 阅读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以下各题。

    ①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我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③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专为在职业及正在做职业上预备的人 ——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④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⑤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⑥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 (3)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搬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____,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我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____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____、曲折,____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骄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据充分、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B . 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C . 多用长句,少用短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D . 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1 2 3 4 5 下一页 共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