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

    在松林里睡眠

    李汉荣

    ①少年时,在野地里睡眠是经常的事。我最难忘的一次睡眠,是在凤凰山的松树林里。

    ②凤凰山离我家有十几里路,同村的孩子经常结伴到那里采野菜、拾地软、捡蘑菇。有时,我也一人上山。

    ③那年秋天,我就独自上凤凰山捡蘑菇。到了山上,走进松林,雨后的松树散发着浓郁的松香气息。我在林子里转了一会儿,竟没有看见想象中遍地的蘑菇。只发现松软的地上,有一些小脑袋探头探脑,藏在泥土里不肯露面。我也不忍心向它们下狠手,它们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孩子都是怕受惊、怕疼的。

    ④因为已经赶了十几里路,我累了,就躺在厚厚的松针上,听着鸟鸣声和林中的风声,一会儿就睡着了。

    ⑤睡了大约有几百年之久(年少的时光总是地久天.长,酣睡一觉,就有一梦千年的恍惚之感),一阵奇痒将我惊醒。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竟歇在我的头发上,为我抓痒痒,整理发型。我手一伸,一睁眼,小鸟忽地飞了。我在哪里?不像在家里的床上,不像在河边的青草地上,也不像在《水浒传》中的阴森林子里(那时我已读过《水浒传》的连环画)。终于完全醒过来,哦,我是在凤凰山,在松树林里,我是来捡蘑菇的那个孩子。

    ⑥这时,阳 光透过林梢洒在地上,我站起来,一看,呀,我的面前 , 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白色的、灰色的、粉红的。妈妈告诉我,白的是槐树的魂变的,灰的是杨树的魂变的,粉红的是松树的魂变的,它们没毒,不是毒蘑菇,它们是林子里的精灵,是树的香魂。

    ⑦我蹲下来,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地面对着它们。受了一缕阳光的邀请,在我熟睡的时候,它们从各自的梦境里醒来。经过漫长的跋涉,它们走出笼罩了它们数千个世纪的夜雾。终于,它们睁开眼睛,看见了一个孩子,与它们相似的孩子,也在做梦的孩子,多么可爱善良的孩子!除了梦,他身上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它们也是这样的:除了梦,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于是,它们提着盛满露珠和清香的花篮,提着一生的心愿和梦,围过来,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梦,它们静静地绽开了各自的梦。

    ⑧此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看见,松林深处,只有那个孩子亲自参与了这个天堂里的故事……

    ⑨你当然能想到故事的结局: ____

    A那个孩子没有采蘑菇,他柔软的手几次伸出,最终又返回,返回到柔软的位置。那些从梦境中醒来的林子中的精灵一次又一次地牵动着孩子的手,他缓缓地伸出手轻轻地采下了一朵蘑菇,这朵蘑菇里盛满露珠、鸟鸣、梦境和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B那个孩子没有采蘑菇,他柔软的手几次伸出,最终又返回,返回到柔软的位置。他怎么忍心拔掉和撕碎那些纯真柔软的梦呢?他提着篮子轻轻地走出林子,他的篮子是空的,然而,他的篮子真的是空的吗?他空空的篮子里,盛满露珠、鸟鸣、梦境,盛着一生中最纯洁的记忆。

    1. (1) [散文·脉络]默读文本,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散文·语言]文中处处是诗意的表达和奇特的想象,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①我站起来,一看,呀,我的面前,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白色的、灰色的、粉红的。

      ②受了一缕阳光的邀请,在我熟睡的时候,它们从各自的梦境里醒来。经过漫长的跋涉,它们走出笼罩了它们数千个世纪的夜雾。

    3. (3) 散文·主旨]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请在文末A、B语段中为本文选择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结尾,并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李汉荣谈自己的创作: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

  • 1. 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1) 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说说你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
    2. (2) 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借助材料,解说《昆虫记》应该采取的阅读方法及理由。

      《昆虫记》:

      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给读者的思索却是灵活可变的。他没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去了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享受。——刘莹莹(译序)

  • 1.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感受现实生活主题整理单,将[板块一]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一]联现实读诗文

      故园难舍。有的人,江河迢迢意难平,那是崔颢《黄鹤楼》中“?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遥望;有的人,身远心近情切切,那是《庭中有奇树》中“攀条折其荣,”的惦念;也有的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那是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万里送行舟”的出蜀入楚的心境;还有的人,丘山林月皆桑梓,那是王维《竹里馆》内“”的天人相知……

    2. (2) [板块二]中八年级某班正开展以“科学上网,文明上网——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板块二]综合性学习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正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就是最好的佐证,当然我们也有必要思考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为此,八年级某班正开展以“科学上网,文明上网——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为宣传本次活动,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尽量朗朗上口,给人深刻印象,不少于10个字。

      ②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国家网信办要求短视频平台研发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下面两幅图画的就是这种“青少年模式”。请根据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这种模式的功能。

  • 1. 语段阅读

    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馨香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嘀嗒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bō( )落到门柱的 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有时候,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日影的长短,不都是时间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滨,我看每天金星出现在海平线上的点,冬天和夏天不同。在台北的阳明山上,我看夕阳下沉时碰到观音山脊的那一chà( )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

    1. (1) 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bō落       chà那 

    2. (2)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 )袅 ( )出

    3. (3) 根据下面的解释,填入文中□处最适宜的两个词分别是 。

      柱:柱子,柱状之物。

      炷:燃香;量词,用于点着的香。

      杯:盛液体的器皿;杯状奖品。

      盞:浅而小的杯子;酒、茶或灯的计量单位。

    4. (4) 引号一般有如下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殊含义;③表示讽刺和嘲笑;④表示突出强调。请为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选填正确序号。

      ①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 )

      ②我们用非常细微的“动”去量时间。( )

  • 1.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 (2) 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 (3)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4.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 1.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年,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二: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板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 (1) 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请你改写“材料一”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 (2)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 (3) 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幅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 1. 课文《背影》中的“我”面对父亲穿过铁道时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 B . 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C . 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D . “我”舍不得离开父亲。
  • 1.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美观、规范地书写。

  •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来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 (1) 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 (2)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3. (3) 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 (4)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女情缘

    朱会鑫

    林静是一个跛足女孩,周末放学,她看见一辆出租车停在那里。她走过去,腼腆地对司机说:“师傅,我想坐您的车。就一站地,行吗?”林静言辞恳切,司机同意了。

    车子没走多远,她忽然红着脸说:“师傅,我只有三元钱,就坐半站地吧。”郝师傅从后视镜里看着林静,笑着说:“够了。你是第一次坐叔叔的车,叔叔今天给你打六折。”

    林静在公交站下了车,深深鞠了一躬。郝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的背影,心里涌起一丝莫名的酸楚。

    那一日,林静背着比往常更重的书包上了郝师傅的车,她心事重重地说:“师傅,我已经毕业了,这是最后一次坐您的车了。”

    郝师傅(          )说:“我知道,我希望你以后还能来坐叔叔的车,今天叔叔送你回家!”

    郝师傅把林静送到了家门口。然后捧出一只弥勒佛储蓄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希望你笑口常开!”

    林静接过礼物,朝着郝师傅鞠了一躬。看着林静一瘸一拐地走进居民小区,郝师傅失神地愣在那儿。

    十年过去了,这天,郝师傅正擦着车,忽然听到电台在播出一则“寻人启事”,有人在找他!郝师傅和电台联系后,见到了寻人者——林静。初见之时,郝师傅已经不敢相认。林静向郝师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林静的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逢周末放学,父亲都会开车接她回家。那年,一家人回老家过年,父亲的车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父亲当场身亡。

    回到学校的林静,周末放学时,会习惯性地在校门口张望,直到有一天,她看到父亲生前开的那辆出租车就停在路边,她觉得父亲又来接自己了!

    从此,林静每星期都省下三元钱,为的是在那短短的一站地享受重拾父亲的温暖。郝师傅听了鼻子一酸。

    林静从手提包里拿出弥勒佛储蓄罐:“您知道吗?这些年它伴我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十年前我把愿望储存在这里面,现在终于找到您了……

    “哦,”郝师傅似有所悟地说,“叔叔也把自己的愿望装在这罐子里了,当时希望你能打开看看,然后给叔叔回复呢。”

    林静闻言,急忙将储蓄罐口朝下摇晃了好一阵子,倒出一张纸条和一个折叠的纸片。

    郝师傅和林静(          )分别拿起了纸条和纸片。

    郝师傅凝神一望,只见纸条上写着两行娟秀的小字:郝师傅,我可以喊你一声爸爸吗?希望有一天我们再相见时,我能成为你引以为傲的女儿。

    林静(          )展开纸片,是张存款单!存款单背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这是你这几年坐车的钱和我女儿生前的零花钱,看到你,我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女儿,你愿意做我的女儿吗?

    郝师傅和林静霎时泪眼模糊,不约而同地拥抱在一起,林静把头伏在郝师傅的肩上喃喃地呼唤着:“爸,爸爸……”一时间,郝师傅哭了。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6.1)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2) 画线句子中林静两次给郝师傅鞠躬,融会的情感有何异同?
    3. (3) 林静身残却懂事,通读全文,请简要地概括出她懂事的一些表现。
    4. (4)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 (5) 文中写林静从储蓄罐“倒出一张纸条和一个折叠的纸片”的情节,有何用意?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