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寒食日①题杜鹃花

    曹松

    一朵又一朵,

    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

    总在此花枝。

    叹灵鹫寺山榴②

    李群玉

    水蝶岩蜂俱不知,

    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

    即是杜鹃催落时。

    [注]①寒食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日禁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鹃花。

    两首诗都是描写杜鹃花,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 阅读

    虾蟆夜哭

    [宋]苏轼

    艾子浮于海,夜岛屿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惧诛而哭。汝虾蟆无尾,何哭?”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①鼍:扬子鳄。②科斗:蝌蚪。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岛屿中 

      惧诛而哭 

      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2. (2) 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3. (3) 小文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想将它改编成课本剧。以下是她设计的一处情节,请判断设计是否合理,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鼉:(惊恐万分、面露惨色、语带悲伤)昨日龙王有令:“一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吃惊地、惊讶地)汝虾蟆无尾,何哭?

    4. (4) 听了鼍和蛤蟆的对话,你觉得蛤蟆的“恐”是庸人自扰还是值得同情?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1. 阅读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

    本报讯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露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 , 其中一级文物65件/ , 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262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正式开始。第一单元“人间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巫——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是“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美术报》)

    材料二:

    这个展馆突然火了!

    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西湖美术馆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 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有游客在抖音上传了展馆外拍摄的视频,在视频中,展馆外等待的游客不少。

    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

    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 , 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 000人增加至3 500人。其中9:00-13: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500人,晚上17:00- 20:00时间段 可预约人数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预约通道:搜索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博物馆”,点击菜单栏“参观预约”——“参观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此为本次收费展唯一预约平台)。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观展。

    现场测温、亮码后参观。为确保安全,观众在进入浙江西湖美术馆前排队时,请提前准备好行程码和预约码,并配合做好体温检测工作,全部检查合格后方可进馆,进入展厅后请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钱江晚报》)

    1. (1)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新闻应文从句顺,以下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
    3. (3) 阅读材料一,根据新闻内容,选择采访对象,推测采访问题,请还原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①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本文的采访对象。

      A.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B.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

      C.参加展览的观众

      采访目的

      了解展览的布局情况及其意义。

      采访问题

      a.此次展览共计多少文物?

      b.②

       

      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4. (4) 小博和小展两名同学对这两则新闻内容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讨论片段。

      ①小博:我觉得材料一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改换一个,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和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这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好?

      小展:我觉得换成更好(填“甲”或“乙”),因为

      小博:你说得有道理。

      ①小博: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在材料一、材料二中,我感觉作者在下面这两句话的表述上十分严谨,你能选择一句分析吗?

      (甲)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 , 其中一级文物65/组

      (乙)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 , 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

      小展:我试试,我选句,

      ③小博:新闻中引用别人的话,叫作“引语”。材料二也有引语,你找到了吗?

      小展:找到了,就是这句 “”。

      小博:你找得真准,此话一用,(写出作用)

  • 1. 阅读

    692篇“扶贫日记”背后的故事

    毕业于天津大学的28岁的骆胤成一直在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两年间,他用692篇扶贫日记记录了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定格了老百姓摆脱困顿后的张张笑脸,字里行间也标记着大国脱贫路上一个个“骆胤成”的小奋斗。

    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寻“出路”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是2019年年初骆胤成刚到小凉山时,在第一篇扶贫日记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初来乍到的骆胤成兴奋地跟着村干部,走进一个个农户家探访,可一开口才发现,自己说的普通话村民一句也听不懂。出发前,骆胤成心中盘算的电商带货、产业扶贫等计划要想马上落地,都不现实。

    出路在哪儿?骆胤成苦苦思索着。

    各种各样的“路”也出现在他的日记中。骆胤成与扶贫工作队的任务是对贫困对象进行“户户清”遍访、动态管理,同时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他们常常夜深了还在翻山越岭的路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晚饭后继续入户调查,天色渐渐黑了,今夜没有月亮,大山上也没有路灯,黑漆漆的一片,全靠我们手机的闪光灯,勉强照亮了前方的路。

    行路,不免伴随着苦闷和泪水。晚上回到驻地后,又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整理材料,他时常给自己鼓劲儿说:“既然选择,就要义无反顾!”

    遍访农家后,骆胤成和队员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并利用电子表格函数公式,将准确的数据建立起数据库。

    渐渐地,村干部对这个大学生的印象有了改观,觉得小伙子挺能吃苦,总能从老路中闯出新路。

    帮助孩子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日记里珍藏着许多山里孩子的照片。最触动骆胤成的一幕,是一次车行至村中,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一下子都退到路旁,给过往车辆敬礼。

    骆胤成意识到,教育才是让当地拔掉穷根的根本。于是,一个“微课堂”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2020年5月中旬起,骆胤成拉着几个年轻人,每周都为这里的104名学生“画梦”,有基础常识,也有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很多孩子听得入了迷,拉着他们没完没了地问东问西。骆胤成把淳朴可爱的孩子们写进日记里:“希望能帮助小朋友树立梦想、学习成长,走出大山感受外面的世界,改变命运。”

    2020年6月,骆胤成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微心愿”爱心认领活动。“六一”儿童节时,当地96名孩子们收到了彩笔、篮球、足球、课桌等礼物。随后,骆胤成又通过网络发起图书募捐活动,为当地两所学校建立了“爱心图书角”,让孩子们有更多观察世界的窗口。

    在世代与贫困斗争的穷山村,“读书无用论”始终是很多村民心中的执念。为了把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骆胤成想了不少办法。他设计出了“三步法”——先让各村(社)第一轮入户动员,仍拒绝入学的,由骆胤成逐一进行第二轮动员,最后请镇党委、政府、各村(社)集中走访“钉子户”,成功动员了229名“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重返校园。

    那段时间,他日记中出现最多的话是:“我要继续动员!”

    2020年9月18日的日记中,骆胤成记录了陪贫困大学生肖立伟去大连大学报到的经历。肖立伟因家庭生活贫困,谎称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一直没有去报到。“大山里走出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必须去上学。”骆胤成心急如焚,带着他去办理助学贷款,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争取学校助学金,申请慈善金……终于,日记中出现了肖立伟站在大学校门微笑的照片。

    奋斗的青春在时代蓝图中闪光

    骆胤成始终记得第一次到黄板坪村贫困户杨六斤家时的情景。

    杨六斤夫妇都是残疾人,二人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挤在破烂不堪、漏风漏雨的木瓦房里,“生活条件之差,常人难以想象。”骆胤成和同事们帮他们申请残疾补贴,盖了新房,帮助杨六斤夫妇靠种植玉米、花椒等经济作物获得生活收入。

    骆胤成在日记中写下感悟:“贫困群众在政府拉一把的同时,还要努力往前走一步,最终一定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高山峡谷把山村与外界隔绝。骆胤成和同事们去过最远的一家——刘志强家,一到雨季,房子随时可能倒塌。经过多方努力,帮他和周围两家人一起搬到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康家园。

    没想到,到了城里,刘志强唱歌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他到丽江古城里唱歌,收获了不少粉丝。与此同时,他还在古城打工赚取生活费。如今他生活越来越好,努力奋斗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日记里的故事还有许多,在大山深处的日子让骆胤成变得“更接地气了”。他对记者说:“刚毕业时,自己想法挺多,现在明白,能把一件事干成就很不容易,要一点点做,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地啃。”

    如今,骆胤成在日记中为自己标注了新的方向。“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他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能让自己奋斗的青春在祖国的时代蓝图中闪光。

    1. (1) .第一小标题内容结尾处说骆胤成“总能从老路中闯出新路”,请你结合第二小标题内容,说说他都闯出了什么新路。(每空不超5个字)

      答:开设微课堂—————— ——寻助学力量

    2. (2) 请你阅读文章,分析第二小标题内容中画线句的作用。
    3. (3) 文章叙述中多处引用骆胤成的日记内容,如果将其删除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 (4) 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扶贫干部骆胤成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 1. 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1) 根据你对下列名著的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2. (2) 阅读材料,填写相关信息。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本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他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3. (3) 《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 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 1.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走进诗歌世界

      主题整理单

      “漂泊”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相关诗句并展开了赏读活动。请阅读[板块一]的对话,将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一]展开诗词对话

      我今漂泊等鸿雅,江南江北无常栖。——苏轼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漫送客愁。——李涉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小文:苏轼“鸿雁”之喻,让我想到《使至塞上》中“①,②”两句,远行之人的迷茫由此可见。

      小涵:《野望》中有异曲同工之句,“③,④”,写万物有归处,可在诗中诗人却徘徊无依。

      小文:我也发现李涉这两句诗有《渡荆门送 别》中“⑤,⑥”的影子,遭遇相同,会有不谋而合之言啊。

      小涵:漂泊无依的诗人总会不约而同地抒发思乡之情,如李觏落日时分望尽天涯之语,也如崔颛《黃鹤楼》一诗中“⑦?⑧”所言。

    2. (2) 阅读[板块二]四个选项中的选项,从中选出运用典故的两项。

      [板块二]辨别用典手法

      用典,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下列选项中运用典故的两项是( )

  • 1. 理新闻之思。

    第一单元的几则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遗嘱把奖项和奖金bān( )发给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年轻姑娘在凌空一跃的瞬间,动作是如此xiāo( )洒;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幕,多少人dān( )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累倒在试验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bān( )发 xiāo( )洒 dān( )精竭虑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3. (3)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1. 请以《感动在心中荡漾》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A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 (1) 文段中画线句是《红星照耀中国》中对A(事件)的高度评价。在这部名著中,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 (2) 由文段可知,“红星”的含义是什么?
    3. (3)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报武汉10月11日电(记者 吴君)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日前在武汉开幕。本届中国戏剧节的主题为“戏聚英雄城,礼赞新时代”,来自全国各地的31台优秀剧目将接连登场,涵盖了京剧、昆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14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儿童剧。

    戏剧节期间,“构建中国戏剧导演体系——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和“守正·创新——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将举办。此外,主办方还设置了第八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第九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武汉戏曲“大码头”图文展览、“良辰美景 赏戏悦目”戏剧进景区等多项配套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选自《人民日报》)

    [注] ①日前:指10月9日。

    材料二: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提出“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节选自2021年10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 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会议于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②擘(bò)画:筹划;布置。

    1. (1) 下列最适合作为材料一标题的一项是 (  )
    2. (2)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消息与新闻评论的不同之处。(可从表达方式、时效性、结构等角度分析)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