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一上·海北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宋代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里推崇杜甫《登高》中的一联有八层意思,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八个层面的境遇,它是:“。”
    2. (2) 秦观在《鹊桥仙》里以议论入词,“”两句说明只要情谊长久便无需朝夕相守,既故作旷达又语含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3. (3) 古人常把时间比喻成具体事物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如曹操《短歌行》里的“”两句。
  • 1. (2023高一上·海北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改)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者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注],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侍刘夫子,而过情推奖,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兔园蒙师:知识浅薄的人。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2. (2) 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明复坐则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5. (5) 两则材料都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 (2023高一上·内蒙古自治区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似的。
    2. (2)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
    3. (3) 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A . “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又东风”三个字抒发了词人对昨夜风景的一丝喜悦又怀念的情绪。 B .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形象为抽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 . 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1. (1) 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 1.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时还 ②青泥盘盘 ③见悲鸟号古木 ④悲不见九州同

    A . 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 . 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 . 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 . 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
  • 1.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 既而得其尸于井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1.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居域中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虑壅蔽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 .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