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小学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诗歌鉴赏,古诗对比阅读。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 (1) 《山中》是朝诗人写的,《秋风引》是朝诗人写的。
    2. (2) 《山中》中的“红叶”一词让我们想到(谁?)的诗《山行》中的。《秋风引》中“萧萧”指的是,叶绍翁写的《》中“”一句也有“萧萧”这个词。
    3. (3) 《山中》描绘由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所组成的山中深秋初时节的景色,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4. (4) 《秋风引》表面写,实际却是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管仲与鲍叔牙

        ①管仲,名夷吾,是颜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就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②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③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1. (1) 写出表现管仲的才能的句子。
    2. (2)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①管仲多分钱财,鲍叔认为他贫穷;

      ②管仲办事不力,鲍叔认为他

      ③管仲三次被辞退,鲍叔认为他

      ④管仲三次逃跑,鲍叔认为他

      ⑤管仲被囚受辱,鲍叔认为他

    3. (3)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仲认为,表达了管仲
    4. (4) 天下人为什么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课外阅读。

    多看一本书

        如果有人问我:你这一生感到最吃亏的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书看得太少了!

        小时候,我最怕打架,被人打了也不敢还手。挨打的时候,心里实在很难过,但现在想想,一点也不觉得被人欺侮有什么吃亏的。

        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有同事向我借了钱,赖账不还,那时我每月的工资除了有一部分必须寄给妈妈外,剩下的只够自己吃饭,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却被同事“吃”了,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现在想想,这也并不是吃亏。

        可是,书读得太少,只读完小学就开始工作,从15岁出外到现在,30多年了,我处处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劳心劳力,却不一定能获得跟人家一样的收获。这样的吃亏,才是一辈子吃亏!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真好:“多看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我马上把它剪下来,放在书桌上,作为我的座右铭,让它时时提醒我——多看一本书。

    1. (1)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 (2) 作者两次写到“但现在想想”的目的是什么?
    3. (3) 什么样的吃亏才是真正的吃亏?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 (4) 你如何理解“多看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这句话?
    5. (5)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写出来。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课内阅读。

    家燕

        在冬天来临之前,家燕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    )——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家燕(    )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家燕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家燕捕食的,食物的匮乏使家燕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家燕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    )”了。

        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它们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们的模样。

        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迁徙特技。无论它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家燕像许多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七只家燕,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第二天清早,7只家燕中有5只已回到了自己在德国的家里。

    1. (1) 联系上下文选择下列合适的四字词语,将序号填在短文括号中。

      ①安居乐业      ②长途旅行       ③游牧民族        ④背井离乡

    2. (2) 根据短文内容,梳理结构,将表格补充完整。

      文章结构

      自然段

      说明角度

      在短文中摘录关键词语

      第1自然段

      ①迁徙时间

      冬天来临之前

      ②迁徙

      第2自然段

      ③迁徙

      第3自然段

      ④迁徙

      知觉天赋

    3. (3)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第1自然段运用了“设问句”把段落的前后内容连接起来。

      ②家燕像许多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中的“许多”去掉后表达的意思不变。

    4. (4) 第3自然段画线句子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好处是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白雪塑像(嘉兴市)

    许行

        ①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

        ②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③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④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⑤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

        ⑥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⑦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⑧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⑨“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⑪“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⑫“不,爸爸有点事。”

        ⑬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⑭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⑮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静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 (1) 第②自然段中“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女人说这句话的原因是(    )
    2. (2) 第⑤自然段中“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3) 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描写了一个场景:

      第④至⑬自然段以插叙的方式交代:

      最后第⑭至⑮自然段又描写了一个场景:

    4. (4) 第⑥自然段中提到儿子“苦恼”,爸爸也“苦恼”,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两个人的“苦恼”分别是指什么?

      ①儿子的“苦恼”:

      ②爸爸的“苦恼”:

    5. (5) 本文很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如第①自然段写了“夏夜”,第④①自然段又写了。这样描写的好处是
    6. (6) 文中的哪个人物打动了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阅读理解。

    六和填江(节选)

        原先,住在钱塘江里的龙王性情暴躁,把潮水弄得涨落没有个一定时刻,沿江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江边住着一户穷苦的渔民,夫妻俩带着个儿子六和过日子。六和五岁那年,他爸在江上打鱼翻了船,淹死啦。娘儿俩失去了依靠,只能每天趁涨潮的时候去捞潮头鱼。干这行当太危险了,六和娘也被浪头卷进漩涡里去啦。

        六和没了娘,又伤心又愤怒。他尽力把江边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搬下来,使劲扔进江里去。他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满。

        他整整丢了七七四十九天,把水晶宫砸了许多窟窿。石块在水晶宫前的台阶上堆成一座小山,都快把大门堵死啦。龙王无奈,只好去向六和讲和。

        六和要求龙王依他两件事。龙王问是哪两件。六和说:“第一件,马上把我娘送回来;第二件,从今以后不许乱涨大潮,潮水只许规规矩矩顺着河道走,涨到小山这儿为止。”

        龙王都答应下来,叫人把六和娘送了上来。六和见了娘,多么快活啊!娘儿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啦。

        从那时起,钱塘江的潮水便小了许多,而且涨到那座小山边便稳定下来。只有每年八月十八那一天,潮水比平常要大些,那是因为龙王吃过六和的亏,怕他的部下再闯祸,亲自出来巡江的缘故。

        为了感谢六和制服了龙王,后人就在六和搬石块的小山上,修筑起一座宝塔,就是如今的“六和塔”。

    (选自《西湖传说故事集成1名胜古迹卷》杭州出版社)

    1. (1)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①形容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②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

    2. (2) 写出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原因。
    3. (3) 写出六和填江后钱塘江水的变化。
    4. (4) 在这个故事中,六和为什么能让龙王畏惧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5. (5) 请你想象六和填江的情景,写一段话吧。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阅读

    (甲)《慈母情深》(节选)

    梁晓声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乙)《我的母亲》(节选)

    邹韬奋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 (1) 从文中找出能表达下面句子意思的词语。

      ①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①眼泪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2. (2) 请用简练的语言各自概括这两篇短文的事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短文(甲)

      短文(乙)

    3. (3) 品读赏析。

      ①细读选文(甲),从四个“立刻”中,读出了

      ②细读选文(乙),请你从“打得好”这三个字中,揣摩出母亲当时的真实想法,写在横线上

    4. (4) 选文(甲)中的这位母亲,面对别人的质疑,大声回应,而选文(乙)中的母亲,面对孩子被打,却“饮泣吞声”。你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想法。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阅读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    )着桂花树,使劲地(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    )着________啊______真像下雨_______好香的雨啊_________

        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    )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1)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括号内。

      收   晒   挑   摇   抱   喊

    2. (2) 在短文的横线上填上标点。
    3. (3) 写出表示桂花的用途的句子。
    4. (4) 写出桂花落下来时像下雨一样的句子。
    5. (5) “好香的雨”指的是:
    6. (6) 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7. (7) 请描述下生活中你迫不及待地想做的一件事。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课外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①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②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乌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④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 (1) 第②自然段紧紧围绕这个词来写。“到处……到处……”写了鸟的数量,“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写了鸟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了鸟的
    2. (2) 找出具体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写在下面。
    3. (3) 如何理解画线句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第二个没有加引号?
    4. (4) 这个片段写了作者第几次去“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5) 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鸟,你会对这里的人们说些什么?(30字以上)
  • 1. (2019五上·浙江期末) 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 (1) 选文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
    2. (2) 读了选文第1自然段,我们知道圆明园的景观大致包含这几类:一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二是根据建造的;三是
    3. (3) 选文第2自然段采用了的构段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是句,有的作用。
    4. (4)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5. (5)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句中的“凡是”“统统”能删掉吗?为什么?
    6. (6) “对举”是指将两种事物并排列出,并使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照的描写方法。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就是用了这种方法。请发挥你的想象,学着画横线的句子,来写写圆明园中收藏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