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二下·江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年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 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 1. (2023高一下·绥宁期末) 1952年,南斯拉夫实行双重价格制度,企业30%的产品价格按供求关系自由形成,70%的产品价格在国家监督下形成。1968年,匈牙利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B . 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 C . 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D .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1. (2023高一下·九江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历史的发展,可谓几度兴衰。她走过的是一条分裂、统一、崛起--冒险、失败--再分裂、再统一、再崛起的曲折发展道路。她经历了中世纪的强盛、近代的骄傲、今日的重新崛起和辉煌,也遭受过分裂的羸弱、饱受战败后欺凌的痛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对德国历史的学习,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摘编于齐世荣、钱乘旦《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考察》

    材料蕴含了国家发展过程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1. (2023高一下·南通期末) 1968年1月1日,匈牙利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可以自行制订生产计划和工作纲领,无需国家批准,实行固定、浮动、协议、自由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制度。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 )
    A . 旨在克服自由放任的弊病 B . 体现对市场机制的探索 C . 受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 . 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 1. (2023高一下·河南期末) 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
    A . 有效突破了苏联传统体制的束缚 B .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 配合了工业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 D . 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 1. (2023高二下·南阳期末) “由于国家保持食品的低价,不断扩大补贴规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价的补贴份额已高达80%。”该材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 . 牺牲农业以推进工业化 B .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甚微 C . 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D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1. (2023高一下·黔东南期末) 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相继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 重点发展轻工业以改善民生 D .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 1. (2023高二上·东坡期末) 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A . 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 . 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 . 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 . 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1. (2024高三下·扬州月考) 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 . 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 . 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C . 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D . 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 1. (2023·江苏会考)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组织人员为斯大林“半恢复名誉”,先是肯定斯大林是“一名卓越的军事统帅”,接着肯定斯大林是“党的领袖和列宁的学生”。这一举措(   )
    A . 客观准确地评价斯大林的功过 B . 肯定了斯大林经济建设的贡献 C . 消除了社会上的混乱不满情绪 D . 为新的改革和调整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