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高一下·昭通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
    A . 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 . 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 .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 . 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 1. (2023高一上·绵阳期末) 宋代的花鸟画家,通常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地去画一种花卉或者禽鸟,他们深入大自然中,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 )
    A . 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B . 继承了注重意境的传统 C . 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 说明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 1.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 . 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 . 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 .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 .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 1. (2023高一上·济宁期末) 宋元时期,诗、词、散文和元曲等多种文学体裁获得发展。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崇文抑武政策 B . 科举制的完善 C . 城市经济繁荣 D . 理学思想形成
  • 1. (2024高一下·宜丰开学考) 宋词中言及六朝的,南宋的篇数远多于北宋;南宋词作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又集中于抗战词。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总结。这表明(   )
    A . 爱国题材是宋词主要题材 B . 南宋的边患明显大于北宋 C . 南宋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 D . 南宋抗战词创作成就更高
  • 1. (2024高一下·丰城开学考) 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

    A . 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 . 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 . 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 . 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 1. (2024高二下·永州开学考) 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
    A .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 . 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 . 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 . 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五代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为官府、私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出售的群体——“经生”,如“(成都)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而到宋代及以后,“经生”群体则大量减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印刷技术的进步 B . 农业经济的发展 C . 市民文化的兴起 D . 科举制度的完善
  • 1. (2024高一下·河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僧一行,俗姓张,父亲是武功县县令。 一行少时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拜访道士尹崇,借阅《太玄经》数日,撰写《大衍玄图》和《义决》。 武则天主政时期,一行为避祸出家为僧,隐居嵩山,拒绝征召,后前往荆州当阳山学习梵律。 开元五年(717 年),一行被其族叔强行带到长安,玄宗多次向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 当时的历法在推算天象方面渐渐出现偏差,玄宗命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编订新历法;另派人制作黄道游仪,观测天象,与一行的研究互证。 一行取《周易》“大衍之数”之名,主持编订《开元大衍历经》。 一行去世时,玄宗赐给他“大慧禅师”的谥号。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等

    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元世祖批允,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并根据观测结果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其对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值只差26秒。 郭守敬还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 13 种天文仪器。 其中,简仪就是他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而成的;景符则是郭守敬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改制成的测影器具,它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摘编自李兴濂《郭守敬:七百年前的中国科学之星》

    1. (1)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唐代前期的历史信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僧一行和郭守敬对天文学的贡献,并说明他们能够作出贡献共同的有利条件。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