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化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深圳模拟) “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避免煤气中毒,冬天用煤炉取暖要适当开窗通风 B . 正常人每日需摄入 3-5 克食盐,以满足人体正常需要 C . 用 pH 试纸测得血液的 pH 为 7.35-7.45,则说明此人身体健康 D . 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抹一些含有碱性的物质的溶液,如肥皂水
  • 1. (2024·连州模拟) 下列图像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A . 向稀盐酸中加水时溶液值的变化 B .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时溶液质量的变化 C . 电解水时,生成气体间的质量关系 D . 加热分解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 1. (2024·雷州模拟) 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物质

    橘子

    西瓜

    牙膏

    肥皂

    草木灰

    pH

    3~4

    5~6

    8~9

    10

    11

    A . 西瓜汁显酸性 B .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吃橘子 C . 肥皂水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 . 草木灰可改良酸性土壤
  • 1. (2024·雷州模拟) 区别下列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 羊绒与棉花(灼烧) B . 醋酸与盐酸(滴入酚酞) C . NH4NO3和NaOH固体(水) D . 氯化钾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 1. (2024·雷州模拟) 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过滤    B . 称取氯化钠    C . 稀释浓硫酸    D . 测溶液的   
  • 1. (2024·雷州模拟) 中欧班列“长安号”是联系中亚五国和我国的“幸福快车”。兴趣小组同学联系所学的知识, 按照“列车与站点物质能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的规则,绘制出了“盐酸列车运行地图”。“2~5 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

    1. (1) 列车途经“1号站”时,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这一变化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2. (2) 列车到达“2号站”,有蓝色溶液生成。“2 号站”中物质的化学式为
    3. (3) “3号站”的物质为氢氧化钙。盐酸经过“3号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盐酸 经过“3号站”和“4号站”生成有相同的物质。“4号站”的物质与盐酸反应的现象为
    4. (4) 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生成了最轻的单质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 1. (2024·雷州模拟)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 . B . C . D .
  • 1. (2024·惠城模拟)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杰出科学家们的贡献。下列科学家与所对应的贡献不符的是
    A . 波义耳——相对原子质量 B . 屠呦呦——青蒿素 C . 道尔顿——原子论 D .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 1. (2024·黄埔模拟) 课外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树叶洗净后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除去表皮和叶肉,晾干压平,便得“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
    1. (1) 配制1%、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g。
    2. (2) 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Ⅰ: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溶液浓度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Ⅱ: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煮沸时间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①实验Ⅰ的实验目的是

      ②通过实验Ⅰ、Ⅱ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是(填字母序号)。

      A.1%、    B.5%、    C.10%、    D.10%、

    3. (3) 实验时,有同学发现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盖瓶塞,怀疑已经变质。于是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4. (4) 【继续探究】探究该溶液的溶质成分

      【作出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填化学式)

    5. (5) 【继续实验】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泡产生。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她的观点,理由是

    6. (6) 【改进实验】

      几位同学经过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

      猜想二成立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用pH试纸测定上层清液的酸碱度: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

      pH7(填“>”“=”或“<”)

      【反思】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验证物质时需考虑是否有其他的物质产生干扰。

  • 1. (2024·黄埔模拟) 某化学实验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下列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小华向滴有酚酞的B溶液中逐滴滴加A溶液,并不断搅拌,如图1。

    1. (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A溶液是

      探究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

      小华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6%的盐酸(室温下),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温度曲线如图2。

    2. (2) 观察图2,小华发现在某时间段溶液温度升高,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根据pH曲线可判断在秒时盐酸恰好消耗完。
    3. (3) 探究三: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盐酸测得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如图3。

      mn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4. (4) 氢氧化钠溶液与浓盐酸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如图,请按反应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填字母)。

      a.b.c.d.

    5. (5) 结合上述信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7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