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试用于昔日。(      )
  • 1.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1. (2024·湖北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A)。

    (选自《出师表》)

    【乙】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B)。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C)?”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梁父吟:又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②新野: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③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④枉驾:屈尊,这里是礼貌用语。

    1. (1)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联系常见成语

      不求闻于诸侯

      迁移课内字词

      时人莫之

      区分古今异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根据语境推断

      先主

    2. (2) 请将“乎”“矣”“也”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B.  C.

    3. (3) 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4. (4) 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 (5) 甲文中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乙文中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结合选段内容,这两处所叙之事可用哪个成语概括?
    6. (6) 甲文说先帝“枉屈”,乙文言先主“枉驾”,你如何评价刘备的行为?
  • 1. (2024·凤山模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乙】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标题为后加)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 (4) 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杜甫在《蜀相》中这样写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诸葛亮的“老臣心”体现在哪里?
  • 1. 预学三梳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的表格,同桌之间互相批改。

    表6-3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开张

    扩大

    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 1. 导学二、[品读语言]通过解答下列问题,从多个角度品读课文语言,每个角度举一个例子进行分析。

    全文624字,先后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课文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朗读时应怎样恰当地停顿?

    文中有很多针对当时形势反复劝勉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以及表明心意、激励·众志的词,如“愿”“以为”“庶”等,在朗读时应如何处理这些词?

    全文有11个“也”字煞句,朗读这些句子时语气、语调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 1. 导学三[评述建议]“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三国志》卷三十九),因此劝谏后主善用人才。请从下图“亲贤臣之法”中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评述诸葛亮的建议。

    我选择,

  • 1. 导学四[探究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文韬武略的人才不少,但综论人格、智慧,诸葛亮无疑是其中翘楚。杜甫就曾盛赞“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细读课文,结合《诫子书》和《三顾茅庐》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探究诸葛亮的形象,将探究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框内。

    【示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却“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以至诚的求贤态度打动了他,诸葛亮才走出草庐,“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就是他高尚节操的真实写照。

     

     

  • 1. 《出师表》是对内政建设的劝谏,《后出师表》是对军事战略的分析。阅读下面的《后出师表》选段,从内容、情感、措辞、语气等角度中任选一个,比较两篇“表”的异同。不少于200字。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1. 预学一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重温《诫子书》和《三顾茅庐》,课外搜集并记录与他相关的俗语、对联、诗词、故事等。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