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pì____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shè____影家把它照一____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 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____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yù____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 , 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____,不会有丝毫错误。

    1. (1) 给加点字注音。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3. (3) 解释画横线的词。

      尽致:

    4. (4) 在 处标注恰当的标点。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正是秋风送爽之时,那乐音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 . 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 . 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 , 让人不觉而生欣喜之感。 D . 表面上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 1. 阅读《无言之美》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②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③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④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 , 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⑤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⑥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

    ⑦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 (1) 解释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中的“不爽”。
    2. (2) 选文第⑥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3) 请结合第⑦段的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文学所应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求。
    4. (4) 右面是著名漫画家丁聪的照片和自画像。请根据选文的相关内容,对照片和自画像加以赏析。
  • 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的极境就如空谷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____,更不因为它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A . 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 B . 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C . 其间蕴含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意趣,并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湮灭 D . 有很多古诗词描写兰花,借兰花抒写自己的志趣
  • 1. 从下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字,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见山峦起伏,珍木秀逸,好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景色使人顿感心旷神怡 B . 经过挑选绒毛、染色、粘贴等工序,一团团五彩绒毛在他手中变为栩栩如生的小雀。 C . 纸张薄如蝉翼,她只能轻描淡写地作画,生怕一不小心刺穿了这来之不易的“宝贝”。 D . 这兄弟俩的性格,简直是大相径庭 , 一个温顺腼腆,另一个耿直刚烈。
  • 1. 【课文之美】一小组同学抄写了课文中的一段话,在抄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完成。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如生。p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fèi深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栩如生( )

       如( )

      狗 fèi( )

      巷( )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 (3) 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 1. 【含蓄之美】《无言之美》中,作者阐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无言之美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含蓄之美,你能对含蓄之美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吗?
  •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    美

    ①艺术作品是通过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那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我们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从文字上分析,他必定使用了想象。

    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

    ③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它们对艺术创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现的想象是: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④但是,____。创造的想象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长信怨》的精彩全在后两句,这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每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公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

    ⑤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⑥“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多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⑦不过,创造的想象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因而大半要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又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在《怨歌行》中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作品,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⑧《长信怨》里的“玉颜”一词中,“玉”和“颜”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只因为在色泽肤理上相类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语言文字的引申义大半都是这样起来的。例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三个动词都是起于类似联想的引申义。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自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长信怨》中的“寒鸦”等。人变成物通常叫作“托物”,班婕妤自比“团扇”就是实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多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⑨总之,艺术创造想要意造出更为缥缈的空中楼阁,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如此才能更好地慰情遣兴。

    (作者:朱光潜。有删改)

    1. (1) 下列各项中,能够表明文章核心观点的两个关键词语是

      A.意造空中楼阁      B.艺术创造

      C.借助再现想象        D.借助创造想象

      E.借助想象

    2. (2) 根据作者论述的思路,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3. (3) 想象在艺术欣赏中同样重要。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下文中钟子期主要是运用哪种想象来欣赏伯牙琴音之趣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 ,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①鼓:弹奏。②卒:同“猝”,突然。③操:乐曲。

  • 1. 请你参考示例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最后四句的“无言之美”。

    示例:

    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