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chuò)            去(shì)            唐(tuī) B . 臜(yān)            气(dáo)            荣(yīng) C . (lì)                肩(kǎn)            梧(kuí) D . (huán)            刻(chuò)        身(fǔ)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 荤菜      惦记      一气合成      战战兢兢 B . 侍候      径自      两肋插刀      如座针毡 C . 伤疤      礼骋      不知好歹      不屑置辨    D . 笔砚      涓涓      千钧之力      望眼欲穿
  • 1. 名著阅读。

        讽刺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儒林外史》和《格列佛游记》都是中外讽刺性极强的著名小说,请你分别介绍两部作品所讽刺的内容。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A】 , 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B】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句【A】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 (3)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
    4. (4) 选段中写了三次笑声,表现了掌柜和众人的
    5. (5) 将“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中的“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6. (6) 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通通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她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连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 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怎么舍得扔了呢?”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了,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长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慈祥、庄严、肃穆。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 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上发出一篇题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还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1)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时,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2. (2) 小说第⑫段中写道:“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
    3. (3)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4. (4) 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 (5) 小说最后一段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
  • 1. 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B .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C .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D .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生有涯,一念无限

    周海亮

        傍晚,小王来到一个报摊,看到当天的本地晚报,就习惯地把报纸抓在手里,卷成筒,然后从口袋往外掏钱。不过,掏来掏去,却只掏出了五毛钱,而一份晚报,要六毛钱。

        卖报纸的是个老太太,年纪和小王母亲差不多,而且,模样也差不多,佝偻着背,满脸皱纹,眼睛浑浊而没有光泽。

        小王用商量的语气说:“大妈,五毛钱行不行?”

         “不行。五毛钱卖给你的话,我会赔五分钱的!”老人声音很轻,但说得很干脆。

        小王想了想,说:“那好吧,我拿五毛钱,只买这份晚报的B叠第二版。”说着,他把手中的报纸展开,抽出其中的一张,卷成筒,把剩下的报纸还给老人,讨好似的说:“大妈,这版反正也没几个人喜欢看,剩下这沓,您还可以再卖五毛钱!”

    “那不行,没有这样的规矩。”

        “真的不行?”

        “真的不行。”

        小王似乎受到重重的一击,有点绝望了。上午,他去了三个用工单位,可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几天来,他一直被拒绝。仿佛全世界都在拒绝他,包括面前这位极像自己母亲的老人。仿佛什么都可以拒绝他,爱情、工作、温饱、尊严,甚至一份晚报的B叠。

        小王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说道:“大妈,我几乎天天都来买您的报纸,明天我肯定还会再来。”

        “可是我不能赔五分钱。”老人说着向他摊开手,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小王很想告诉老人,这五毛钱,是他的最后财产,可是他忍住了。他把手里的报纸筒展开,飞快地扫了一眼,似乎要记住点什么,然后慢慢放回报摊,转身要走。

        老人突然问:“你是想看招聘广告吧?”

        小王忙停下脚步,答道:“是的。”

        但老人只是冲他笑笑,说:“知道了,你走吧。”

        小王伤心地回去了……

        晚报B叠第二版,满满的全是招聘广告,汇集了他的全部希望呀。可希望没有了,因为没有新的晚报,明天,他再也没有新的应聘单位。怎么办?小王突然想起有家公司最近在招聘职员,可他一直不敢去试……

        第二天,小王咬咬牙,硬着头皮去那家公司应试。结果出乎意料,他居然被录取了!

        当天小王就搬到了公司宿舍。他迅速告别了旧的住所、旧的容颜和旧的心情。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接下来半个月,小王整天快乐地忙碌着……

        一个周末,小王难得空闲下来,一个人在街上慢慢散步,不知不觉,竟拐进了原来住的那条小街。他看到了那个报摊,还有老人。老人也看到了他,还向他招手,小王走过去,老人问:“今天要买晚报吗?”

        小王站在老人面前,坚定地摇摇头说:“不买!而且,从今往后,我再也不会买您的晚报了!”说完这些话,他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报复的快感。

        老人似乎并没有听懂小王的话,只是从报摊下取出厚厚一沓纸,她把那沓纸卷成筒,递给小王,说:“你不是想看招聘广告吗?这个给你。”

        小王怔了怔。他发现,那是一沓正面写满了字的十六开稿纸。老人所说的招聘广告是用铅笔写在反面上的,每一张纸上都写得密密麻麻。

        小王问:“这都是您写的?”

        老人笑着说:“是的。知道你在找工作,就帮你抄下来。本来只想给你抄那一天的,可是这半个月,你一直没来,就抄了半个月。只怕有些已经过时了吧?”

        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五毛钱真的不能卖给你,”老人解释说,“那样我真的会赔五分钱。”

        小王鼻子一酸,低下了头。他慢慢翻着那厚厚的一沓纸。那些字很笨拙,却认真而工整,像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作品。

        老人咧着嘴,不好意思地说:“能看懂吗?我只念到二年级,好些字都不认识,只能照着样子画……”

        小王盯着老人浑浊却似乎闪烁着光泽的眼睛,眼泪止不住地滚落下来……

    1.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情节

      卖报纸钱

      要求被拒

      应聘成功

      发现真相

      心情

      讨好

      绝望

      快乐

      爽快

    2.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卖报纸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文中“小王看着老人,张张嘴,却说不出话来”,请你写出小王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
    4. (4) 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5. (5)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老人的眼睛,请你说说作者这么写的目的。
  • 1.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乙己(节选)

    鲁  迅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 (1) 上段文字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 (2) 从上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
    3. (3) “哄笑”中的“众人”,有的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4)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从孔乙己身上读懂了什么?(结合全文,就其中一方面简答)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⑪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⑫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⑬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⑭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⑮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⑯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⑰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⑱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⑲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 (2) 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 (3) 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 (4) 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 (5) 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