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中心广场前的旗杆上。 B . 学校开展消防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C . 学校领导表示要继续推广汉字听写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D . 双减实施后,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 1. 诗歌鉴赏
    1. (1) 《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2. (2) 朗读诗歌《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3. (3) 找出诗歌《断章》中出现的意象。
    4. (4) 朗读诗歌,体会诗《萧红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的情感表达。
    5. (5) 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 1. 卞之琳的《断章》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 1. 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统一》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 .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 . 《风雨吟》一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 . 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 (1) 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 (2) 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 (3) 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 1. 课内阅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2) 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指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 . 《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 . 《断章》一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 . 《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 1. 小练笔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情感、哲理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哲理具有可感性。

    《断章》中,诗人通过“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风雨吟》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借鉴上述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 1. 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A . 小诗押韵,便于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号召力。 B . 诗人把自己当成“珍珠”,经受着风风雨雨,阴晴凉热的熬煎,让众人把他“踩”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才“踩”出一条堂堂正正的“道路”来。 C . 《泥土》是崇高的,但又蕴涵纯美的意境,既庄严又雅洁,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D . 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忠实地去做实在的事情。
  • 1.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

    A . “何曾”一句既是泛问,也是自问,“他们对语”指繁星相互对话,这一设问蕴涵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B . “颂赞”一句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对上面设问作巧妙回答,是诗人对深蓝太空的深远,对闪烁繁星的高洁的赞叹。 C . 这首诗借写夜空中的繁星寄托对自然景色的感情,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诗歌,意在唤起人们纯真、温馨的意绪。 D . 这首小诗凝练、含蓄,带有哲理意味。语言清新紧凑,音调自然流畅,反映了诗人早期诗作的艺术风格。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