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对《天真的预示》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见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A .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 . “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 . “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 (1) 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诗歌第一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情感是
    2. (2) 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本诗在写法上共同的特点是;《乡色酒》还使用了修辞手法。
    3. (3) 本诗的意境悠远、绵长,请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其中一节把它描绘出来。
  • 1. 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1. (1) 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2. (2) 下面是小明分享的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 , 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改为“”。 

    3. (3) 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 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 1. 名句默写。
    1. (1)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沈尹默《月夜》)
    2. (2)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3. (3)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卞之琳《断章》)
    4. (4)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5. (5)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 1. 下列对《短诗五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信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境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B .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之作,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与静、焦灼与安逸、生与死)。 C . 《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 . 《统一》这首诗阐释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哲理。
  • 1.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关于新诗的“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B . 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都不讲究押韵。 C .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D .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中”,恰当之谓也。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④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 ②③④①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④②① D . ②④①③
  • 1.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断章》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写的。 B . 《梅岭三章》是陈毅在梅岭被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组诗。 C . 春天是江南的一个美丽的季节。 D . 能否准确把握诗人在《萧红墓畔口占》中表达出的感情,是读好这首诗的关键。
  • 1.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寂寞”“卧听”“山茶”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 . “长夜漫漫”“年轻舵手”“放下包袱”这三个短语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 短语、动宾短语。 C . “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这个句子缺主语, 应删去“随着”或“让”。 D . “尽管镇卫生队有一辆马拉的洒水车按时浇水,但风一吹,路面还是免不了尘土飞扬。”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B . 《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C . 《断章》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体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D . 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 , 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