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东兴模拟) 阅读《孔乙己》。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借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 (1) 根据文意,说说孔乙己“极高兴”“极惋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 (2) 在给小孩分吃茴香豆这个情节上,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的?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3. (3) 本文与《我的叔叔于勒》一样,都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与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本文中“我”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作用。
  • 1. 学校文学社拟举办一场以“题好一半文”为主题的审题经验分享会,九(1)班同学决定从大家最熟悉的课文题目入手,探究审题的奥秘,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 1. 九(1)班同学为“枭逢鸠”这则寓言故事制作了一张审题思维导图,请你结合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1. (1) 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将下图填写完整。

    2. (2)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并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交流。
  • 1. 2019年9月28日,中国女排3:0完胜塞尔维亚,豪取十连胜,提前一轮卫冕成功。这是中国女排第五次世界杯夺冠,也是在三大赛中的第十次登顶。但在她们三遭败绩的低谷时期,网友也发出过“历史最差的一届奥运会,终于诞生在郎平的手上“拼的就是冠军,如果没有冠军,估计郎平要下课了”的质疑。有人曾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她回答道:“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应该如何看待女排精神?小组合作,写一则能表达你们观点的短评给文学社的《体育时评》栏目,不少于500字。
    1. (1) 参与以下讨论。

      小文:组长,我根据自己整理的审题思维导图,找到了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① ,我认为“② ”是关键句,女排精神包括③等。 同时,我还找到了网友与郎平观点的矛盾处,网友认为④ ,而郎平认为⑤,这让我想到生活中,⑥ 。接下来我要怎么做呢?

      组长:审题时要尽可能挖掘对材料的见解,这一点你做得不错。审题是一个“放”的过程,而立意则是一个“收”的过程。要上《体育时评》,首先要“抓住一点”,才能做到立意明确。 其次,你的文章立意还要有深度。希望下图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文:原来如此,要想立意深刻,可以⑦ 。我觉得要想脱颖而出,还要有新意,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甚至反向立意,你觉得“⑧”这个角度怎么样?

      组长:很不错,你以“尊重客观、理性公平”的原则准确解读了材料,接下来可以根据你的想法拟一个好题目了。拟题时要做到简洁明了,字数适当。当然,如果能讲究文采,生动形象,就更好了。

    2. (2) 完成写作构思单。

      写作构思单

      题目:

      我选取的议论对象是        。

      我的写作目的是        。

      分析比较后我选择的主题是​​​​​​​        。

      我的论据有 ​​​​​​​       

      我将按照以下思路展开评论: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

    3. (3) 依据构思单完成写作。
  • 1. 学校文学社拟举办一场以“题好一半文”为主题的审题经验分享会,九(1)班同学决定从大家最熟悉的课文题目入手,探究审题的奥秘,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 1. 九(1)班同学为“枭逢鸠”这则寓言故事制作了一张审题思维导图,请你结合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1. (1) 仔细阅读故事内容,将下图填写完整。

    2. (2)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并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交流。
  • 1. 请认真研读课文,按要求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

    表2-3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自主完成/合作完成

    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

    学习任务一 品读人物

       

    学习任务二 品析语言

       

    学习任务三 探究特点

       
  • 1. 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1. (1)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多篇。回顾已学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探究笔记小说的特点。

      表2-5 笔记小说的特点探究

      角度

      《咏雪》

      《卖油翁》

      《狼》

      篇幅

      短小

      选材

      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情节特点

      故事简单,但有波折,主要围绕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展开

      刻画人物的手法

      用寥寥几笔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运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形象

      ⑨(探究结果)

    2. (2) 《溜索》是一篇笔记小说。根据上表,你认为《溜索》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哪些特点? 结合小说内容进行阐述。
  • 1. [映衬中的人物]小说把人物放在怒江的环境中进行塑造,又通过映衬的手法凸显人物形象。快速浏览全文,借助“知识卡片”,按步骤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探究映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知识卡片

    映衬是指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意思并列在一起,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的一种修辞手法。映衬一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1. (1) 文章不仅从多方面写了怒江大峡谷的险峻,还用大量笔墨写了牛、鹰、马等物象,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 (2) 总结课文运用映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 1. 《溜索》处处通过叙述者“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阅读下面的语段,按步骤探究小说隐藏“我”的叙述效果。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1. (1) 请在选段中补上省略的“我”字。
    2. (2) 把补上“我”字的语段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两者表达效果的不同。
    3. (3) 结合内容分析原文省略“我”字的原因。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