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喀什模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下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为这一论断提供证据的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人遗址 D . 半坡人遗址
  • 1. (2024·中山模拟)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 修建了水利工程 B .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 建立了早期国家 D . 出现了成熟文字
  • 1. (2024·中山模拟)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长江流域:葫芦、菱角、蚕豆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不同品种,并且出现

    了多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多种稻米和高产量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芹等;仅《尔雅》记载蔬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子、高粱、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材料二 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多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无过多装饰。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由于经过了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器饮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器物开始承载了权力与礼制的变化。

    ——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有关“食”所体现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饮食文化有何认识?
  • 1. (2024九下·揭西)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下图所示的实物遗存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证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史料是( )

    A . 想象推理 B . 史书记载 C . 口耳相传 D . 考古发掘
  • 1. (2024·韶关模拟)  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先民创造出来的龙是沟通祖先和神祇的主要媒介。商周时期的龙纹在承继夏代的基础上又完成了质的飞跃,确立了其在沟通祖先与神祇媒介中的主宰地位,为之后龙成为帝王以及中华民族的象征奠定了思想基础。商周礼器上出现大量龙纹,其形态变化之多、延续时间之长、所占比例之大,反映出龙在商周先民观念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摘编自毕经纬《多样龙纹蕴藏中华文明深刻内涵》

    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玉龙

    材料二 该银碗上的摩羯保持了长鼻内卷、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的印度原生形象,底部的连珠纹源于波斯萨珊和中亚粟特装饰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构图设计,满器铺陈,体现了唐朝繁荣昌盛、气象万千的时代特点。而摩羯展开的双翅和头顶上的分叉角,代表着中国本土“鱼”“龙”文化的融入,是摩羯中国化形成的体现。

    ——摘编自厦门市博物馆官网《镇邪祈福之大唐鎏金摩羯纹银碗》

    唐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

    材料三 几千年前,人们就构造了龙,通过舞龙运动来祭祀求雨、消灾祈福,是民众精神的寄托和信仰。西汉时舞龙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出现,隋朝时开始盛行。如今,每当重大的节庆日,人们都会通过舞龙的方式来进行庆祝。在国家高度重视及全国各地舞龙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舞龙运动走向世界,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摘编自《我国舞龙运动的时代价值与传承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民创造出来的龙的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鎏金摩羯纹多曲银碗出现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龙文化发展的特点。
  • 1. (2024·广州模拟)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 . 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 . 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 . 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 . 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 1. (2024九下·江门月考)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B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1. (2024·广州模拟)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 .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 1. (2024九下·深圳月考) 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骨耜及装有木柄的复原图

    A . 取火 B . 耕地 C . 纺织 D . 制陶
  • 1. (2024九下·珠海) 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较大型石磨盘、石磨棒、石刀、 石斧、石镰等,而且还发现了储藏有粟粒的大型陶罐和经过人为驯化的炭化小 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随葬。这反映出当时( )
    A .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 存在明显的贫富和阶级 C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 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