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4·常德模拟) 创新对国家兴盛产生全方位、根本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技术装备都已陈旧落后,因此生产的增长速度相当缓慢。而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实现了转型,转型产生的一大成效是: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所与工业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工业生产力,成为国家力量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迅速地改变着全球的经济力量对比。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摘编)

    材料三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材料四  苏俄“把市场,实际上等于把商品、材料、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1. (1) 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美国革命”为该国资本主义发展清除了哪一外部障碍?材料一中“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美国确立了哪一新的政体?
    2. (2)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所与工业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与哪一次科技革命有关?请写出一例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由美国人发明制造的新式交通工具。在这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哪一阶段?
    3. (3) 结合所学,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人民取得哪一场革命的胜利?这场革命的性质是?
    4. (4) 材料四中苏俄开始实施这一“重大的突破”政策时间是?根据材料四,指出该政策的创新之处。
    5. (5) 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五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1. (2024·新乐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摘自《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材料二  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近代民主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英国的议会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摘编自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四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摘自《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五  苏俄“把市场,实际上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摘自《大国崛起》

    材料六  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

    ——摘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名称及其确立的标志。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设计所依据的原则。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868年“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的历史事件,并请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5. (5) 材料五中“重大的突破”指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的特点。
    6. (6) 根据材料六,指出“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的原因。在新一轮赶超中,中国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 1. (2024·织金模拟)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与图片,解决问题。

    探究一【文献谈论变革】

    材料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并迅速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全球通史》

    探究二【图片展现变化】

    材料二 下图是1913年-1937年苏俄(苏联)时期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探究三【政策改变方向】

    材料三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部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国力日渐强盛的原因。
    2. (2)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写出苏联在1920——1925年工业产值有所上升所实施的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到1937年工业产值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百日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新政是“政治上成功的典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 (4) 综合以上材料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 1. (2024·万山模拟) 沙俄——苏俄——苏联国名的变化,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材料二 1917年俄国革命,不仅是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历史上一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从那以后,落后国家学习西方不只有英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还增添了一条“反西方”的西化道路,这个革命对往后接近一个世纪的世界历史走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三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列宁

    1. (1) 材料一所说的“改革”对当时的俄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俄国革命,不仅是俄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和分水岭,也是历史上一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3. (3) 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改良主义的办法”具体指什么政策?该“办法”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 1. (2024·柳州模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在西方的经济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里“独特的实验”指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苏联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1. (2024九下·长沙)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6和17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1733年,机械师凯伊首先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

    ——摘编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据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三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材料一认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开启了工业革命?
    2. (2) 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你有何收获?
  • 1. (2024九下·通城月考) 如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出现1925-1937年工业产值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   )

    A . 废除了农奴制 B . 实施国家工业化 C .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1. (2024九下·通城月考) 【改革创新与发展】

    材料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阅读上述材料,请围绕“改革创新与发展”的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 (2024九下·石阡月考) 下表所示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其前后发生的变化表明(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项目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 .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B .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初现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积极性 D . 苏联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 1. (2024九下·铜仁月考) 观察如图,由此判断1937年的苏联(   )

    A . 成为了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 . 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 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 D . 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