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将蛋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1. (1) 文中的“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3. (3) 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 (4) 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 (5) “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
  • 1.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我等一百零八人,上应天星,生死一处。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尽皆释其所犯。我等一百零八人,早晚朝京面圣,莫负天子洪恩。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今次我等受了招安,俱赴朝廷。你等如愿去的,作速上名进发;如不愿去的,就这里报名相辞。自赍发你等下山,任从生理。

    1. (1) 文段中的“我”是
    2. (2) 从上面文字中可知,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上梁山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请举出每种类型的一个代表人物。

      ①官逼民反型,代表人物是:等。

      ②战败投降型,代表人物是:等。

      ③自愿上山型,代表人物是:等。

  • 1. 综合性学习

    学校将举行主题为“身边的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推荐文化遗产】

    1. (1) 学校团委拟开展“我心中的优秀文化遗产”评选活动,请你在重庆全市范围内推荐一项文化遗产参评,并从不同角度写出两条推荐理由。

      [注]

      ①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建筑等,以及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品、图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世代相传且表现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传说、习俗、手工艺等。

      我推荐的文化遗产名称:

      推荐理由:①

      【邀请文化名人】

    2. (2) 学校团委将组织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会,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爷爷来做报告。时间在下周星期三上午10点,地点在学校礼堂。你作为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委派你给张爷爷打电话,你将怎样说?
  • 1.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对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____。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____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____,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1) 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

      A.有朝一日

      B.荡然无存

      C.富丽堂皇

    2. (2) “这个奇迹”指,“两个强盗”指。“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3. (3) 文中有很多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试着找出一句写在下面,并谈谈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4) 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一句相照应,它们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5. (5)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1.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 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 B .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 C .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D . 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 1.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睿智   宽宥   贸然   富丽堂皇 B . 琉璃   游弋   恪守   断章取意 C . 禅师   园满   征引   郴郴有礼 D . 埃及   凌驾   栖息   鸠占雀巢
  •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 (1) 这是某种令人惊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piē见的亚洲文明的jiǎn影。
    2. (2) 看到圆明园现在的样,再看看古文物专家根据历史复原的相关型,这一刻真是如隔世,令人痛心啊!
  •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 法军上尉巴特勒,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给大文豪雨果写信,征询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本文是雨果的回信。 C . “拿破仑皇帝”即拿破仑三世。他在位期间,曾发动了多场侵略战争。 D . 书信一般由六个部分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
  • 1. 默写 
    1. (1) 欲渡黄河冰塞川,,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 (2)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入评古论今的过渡句是:, 
    4.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1.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3. (3) 这两首诗都是陆游老年闲居时所作。两诗有哪些相同的感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