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活动已开启,快来参与吧 关闭充值活动
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我爱这土地
    1. (1)  sī哑           [sī扯  小 sī]
    2. (2)  xiōng涌  槽 lì           fǔ
  • 1. 古诗文生字词补充:
    1. (1)  zhé守          日星隐 yào   qiáng倾楫摧
    2. (2)  薄暮 míng míng   hào月          wèi
    3. (3)  琅琊     泉香酒 liè 山肴野 sù     gōng筹交错
    4. (4)  阴 yì    zī衣   四季 shēng歌        
    5. (5)  娟          杜 shù鼓           戊
    6. (6)           征    叶          
    7. (7)  至死不        徜徉           酒
    8. (8)  塘       雾凇hàng dàng
  •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1. (1) “”两句,直写被贬之地的荒凉和得不到朝廷重用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2. (2) 借用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句子是:
    3. (3) 千帆竞发,万木皆春,感悟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 。
    4. (4) 刘禹锡以诗赠答白居易,既是感谢友人的关怀,亦是与之共勉: 。
  • 1.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1. (1) 《行路难(其一)》中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的句子是: 。
    2. (2) 连用四个动词来表达内心苦闷的句子是:
    3. (3) 以雪景象征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端无尽的惆怅和迷茫的句子是:
    4. (4) 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5. (5) 青年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像李白即使在失意悲愤中仍怀“”的信心。
  • 1. 水调歌头

    [宋]苏轼

    1. (1) 词人酒酣之时,对皎洁的月亮产生遐想的句子是:
    2. (2) 表达词人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的句子是:
    3. (3) 古人绘景,丰富多彩。《水调歌头》中“”描写中秋之夜流转的月光。
    4. (4) 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
    5. (5) “。”词人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6. (6) 苏轼言思念:“。”借月怀人,余韵悠长。
  • 1.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1. (1) 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
    2. (2) 写湖心亭雪后雾气弥漫的苍茫之景的句子是: 。
    3. (3) 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
    4. (4) 张岱以酒会友的句子是: 。
    5. (5) 借舟子之口,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主旨句是:
  • 1.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1. (1) 欧阳修“醉翁”之号的由来是:
    2. (2) 欧阳修悠游琅琊山,醉心于“”的朝暮之景。
    3. (3) 描写醉翁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4. (4) 《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
    5. (5) 写太守宴会上就地取材,菜色丰盛的句子是:
    6. (6) 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
    7. (7)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8. (8) 欢喜是欧阳修与民同游,以文记乐,“”的自信自得、旷达情怀。
  • 1.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1. (1) 写范仲淹对滕子京政绩表示赞扬的句子是:
    2. (2) 描写洞庭湖的水波澜壮阔的句子是:
    3. (3) 简练而又生动地概说洞庭湖阴晴变化的语句是:
    4. (4) 范仲淹写下“”突出洞庭湖碧波荡漾的壮观。
    5. (5)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波光月影美景的句子是:
    6. (6)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花草的句子是:
    7. (7) 青年要心怀家国,就如范仲淹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发出“”的壮语。
  • 1. 无题

    [唐]李商隐

    1. (1) 李商隐在《无题》中用“”两句写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并以暮春景物的描写表现自己无穷的怅恨和惋惜。
    2. (2) “”一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3. (3) 在《无题》中,清冷的月光下诗人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
    4. (4) 运用蓬山、青鸟的神话典故,寄托自己对爱人情意深长的句子是:“。”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围境之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时代新诠释。

    ②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的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③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大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世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④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⑤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节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有人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请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65页